

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王禹颜随着时代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尤其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师在此基础上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及时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让信息技术成为语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工具,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拓展视野,丰富语文教学素材。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角度,对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才有内在的动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照片、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与景,通过声像并现、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直观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一)画面渲染,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他们或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或展示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或展示祖国山川的壮丽如画、或展示花草树木的多姿多彩。这些文章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图片渲染,视频播放,创设课文内容之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音乐渲染,激发学习兴趣
古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朵绮丽的奇葩,诗歌的语言含蓄隽永,诗歌意境的理解对小学生来说有时候无法言传,但是在诗歌的教学中适当采用音乐,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为诗歌意境创设氛围,为理解诗歌情感架起一座桥梁。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别诗,在教学中选用与本诗意境协调的古筝曲《送别》,那舒缓、悠扬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把学生带入到唐代的渭城。早上小雨不停地下着,客舍周围柳树的枝条在微风细雨中飘拂着,仿佛述说着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一杯又一杯的酒终究也挽回不了朋友即将离去的事实。音乐有强烈的代入感,通过音乐让学生和诗人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很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解决课堂问题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但采取过多的图片以及视频展示,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惫、甚至于会达到喧宾夺主的效果,因此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信息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如在进行《七律 长征》的课堂内容教学时,学生如果对红军长征了解不够深刻,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就会流于表面,体会不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面对此类具有厚重历史感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取课前播放记录片,课中穿插图片讲解以及相应背景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又比如在教学生写作文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声音、图片、影像、文本资料库,以及画板工具、交互功能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借鉴优秀的作文范例,通过展示平台指导,评议,修改,定稿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拓宽知识视野,丰富语文教学素材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应用的过程,学生仅仅吸取语文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可以启迪学生想象力的相关材料,作家写作中的逸闻趣事,相类似文章诗歌的补充,以及课文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重大事件。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可以采取视频导入的方式,播放相关的纪录片,补充有关近代历史地理相关知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富强独立的重要性,落后只会落于挨打的地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掌握教学重难点。
小学六年级下册有“编写科幻故事”的习作单元,科幻故事的写作前提需要学生具有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在课堂上就需要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教师可以通过科幻电影剪辑相关视频、图片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利用信息技术出示:神秘的海底世界,宇宙中旋转的星球,古生物时代的神秘森林,被复活的恐龙……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于是学生的创新得到发展,作文写作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四、进行分层教学,促进全面发展
班级学生的个体发展存在差异性,传统语文教学面对此种情形无法很好地兼顾。但是现在信息技术手段多样,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全班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如在学习课文《守株待兔》的时候,对于后进生教师可采取播放相关寓言小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从成语本身的意思出发再到现实生活运用中,还可以帮助学生分清由寓言引申而来的成语和从神话引申而来的成语的分别。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要不断推陈出新,恰
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加课外知识储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