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时机

作者: 曹娟

为什么说教育是门艺术?因为它有太多的讲究,比如时机。时机不同,效果迥异。

据说在印度,有个母亲带着孩子去拜见圣雄甘地,说:“我求您件事,这孩子太爱吃糖了,医生说这不好,但我说服不了他。而我儿子非常崇拜您,想请您来帮忙教育教育?”

甘地说:“你下个月再来吧。”这位母亲说:“我们走了三天,好不容易才到这儿,您就开开金口劝劝他。”甘地还是坚持,“不行,你们下个月再来。”

一个月后,那对母子又来了。甘地就对那个小男孩说:“小朋友,你不要再吃太多糖了。”这小男孩就点头。

这母亲就奇怪了,“这么简单一句话,你上个月咋就是不肯说呢?”甘地说:“因为那个时候,我也有吃太多糖的习惯。我自己都没做到,怎么教育孩子?”

甘地为什么第一次不劝诫孩子而非要等到第二次不可,显然是第一次的教育时机不成熟。在老师自己都还不具备某种境界而要求孩子达到时,就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

我们经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榜样显示力量也需要有适当的时机。

教育的上时机究竟在哪里呢?

教育时机有随机性,随学生的思想和环境的不断变动而或隐或现;教育时机有易失性,往往稍纵即逝,缺乏高度敏感的老师很难抓住;教育时机还有微妙性,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要求我们切实地捕捉到。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暗示,就可以作为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有时则要耐心等待,或在某件事发生、或者有了“把柄”、或在看出某种端倪之后,才能把时机抓住。但教育时机并不神秘,只要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摸准学生心理规律,就能够把握住甚至创造出有利的时机。

由此可知时机显然不是虚无缥缈、捉摸不定的东西,它有迹可循。教育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搞得很神秘、很高深莫测,要么它是伪科学,要么它还不是好的教育时机。

就像经济学上的“喝啤酒理论”一样。什么是喝啤酒理论呢?就是当你看到有人坐在那儿喝啤酒,你就得有个判断,不管他现在神态有多悠闲,他一定会去上厕所的。

教育孩子也是。时机肯定有,你得会判断,判断到了还要学会抓住。

比如孩子第一次犯错误,老师及时进行正确教育和指导,效果往往比平时更好。

因为孩子一旦犯了大错或闯了祸,内心往往会产生畏惧感和内疚感。这种时候,他们比平时更能听得进老师的教导和意见,也容易虚心地接受批评。老师若能抓好这一时机,帮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就会事半功倍。

很多家长和老师特别喜欢翻旧账,一旦学生出了点小状况,就把他N年前所犯之事一股脑儿和盘托出,其中许多孩子们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你还乐此不疲,很显然是没有什么教育效果的。没有效果的教育,一定不是教育的好时机。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熊孩子。熊孩子是怎么产生的?要么是家长和老师没有教育,要么是没有进行正确的教育。不正确的教育,可能是时机不对,也可能是方法不对。

又如孩子在别人家做客,往往会发“人来疯”,放任骄蛮,无理取闹。这时候,家长如果当着客人的面大声训斥孩子,孩子不但不听,还会故意大哭大闹,弄得大家都很尴尬。

想让孩子在别人面前变得听话、懂礼貌,家长就必须在做客前,对孩子做相应如何待客的指导。这是孩子学习待人接物礼仪的最佳时机。当学校组织校际交流、校外活动时,也是老师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最好时机。

教育就是这样,错过教育的最佳学习时间(教育心理学叫教育的黄金时期)再想补救,可能性几乎为零。为什么我们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呢?这就像农民种田那样,耽误了农时,想秋天大有收获,恐怕只能是幻想。青少年阶段就是人生最佳的教育时机。教育也不能拔苗助长,时间没到,霸王硬上弓,效果可能正相反。现在许多家庭在幼儿园就给孩子们教小学甚至初中的知识,这不是抓住了时机,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乱来。

因此,教育孩子应该把握最佳时机,还要善于利用时机,处理教育中出现的棘手问题。

一个教育的发生,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但却是符合实际具体有效的。抓住了时机,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无时不在,时机无时不有,就看你的教育智慧所在了。

曹娟,女,80后。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曾参与多种语文小课题研究。

通联:广州市花都区花都大道131号雅宝学校小学部

电话:13926286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