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就好

作者: 任银玲

单元复习课的教学旨在“回原点,找源头”,帮助学生完善知识自我构建、提升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一直以来,如何上数学单元复习课,众说纷纭,理论层出不穷,我说,无论是守得云开见月明,还是步步为营,顺势利导,拨云见日,一切只要学生喜欢就好。

一、课堂引入问题

老师一共用17元准备了A、B两种惊喜,惊喜A为3元/个,惊喜B为2元/个,你们知道老师准备了几个A,几个B吗?生1:可能是3个A,4个B.师:如何更好地找出所有情况?生2:设准备了x个A种惊喜,y个B种惊喜.由题意得:2x + 3y = 17,求非负整数解即可.效果分析:从“惊喜”出发,抓住七年级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从实际问题引入,但没有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二元一次方程里,反而更好地体现了二元一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理解为什么要建立方程,从而自然引出复习对象,培养学生的模型观念.

二、方法提升问题

已知方程2x + 3y = 17,请添加一个条件,使它的解是有限个,并求出它的解.生3:求这个方程的正整数解或者非负整数解.生4:再写一个方程,与其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例如师:很好,由二元一次方程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由一个方程的解到几个方程的公共解.追问1如何解下列方程组呢?追问2你是如何选择解法的?生5:代人消元法.生6:如果用代入消元法来解会出现较难算的数字,通过加减消元法消去x会更好算一些.学生动笔解三个方程组,师生通过对比解法共同总结如何更好地解方程组.效果分析:设计问题2的主要目的是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感受方程与方程组这两个知识点的关联,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沿着学生前建构课堂中知识学习的顺序,为集中性思维提供了方向,自然地将复习内容由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过渡到解法.在解法设计上,课堂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更好地选择解法,从而更快更准确地解方程组上,即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提倡多中选优,关注运算结果,也注重过程的简洁性,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而笔者认为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应当仅依赖于反复大量的计算,更应把握好两点:(1)设计好解题方法的选择活动,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眼光放在对式子结构的观察上;(2)渗透好转化的数学思想以及消元的数学方法.

3、变式

从特殊到一般,大胆猜想已知:求:1. x-y=? 2. x-y=?分析问题1通常的做法是通过代入法消元或者加减法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再把x,y的值代入.然而,我们通过观察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发现:如果直接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相加,①+②得5x+5y=30,化简可得x+y=6;如果直接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相减. ①-②得x-y=4.思维变化通过对问题1的分析,我们得到加减法除了可以消元,还有另一个作用:通过加减法,可以凑出要求的式子.再变式:7x+13y=?分析对比问题2与问题1,所求的式子不一样.通过尝试,无论是①+②. ①-② (或②-①),都无法凑出7x+13y这个式子.加减法是否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凑出式子呢?通过对问题2的观察,我们发现: ②×5-①得7x+13y.思维变化通过对问题2的分析,大胆猜想:对于任意两个二元一次方程,通过加减法,都可以凑出要求的式子.

4、顺势利导

(1)解:①-②得2 x+2y=2即x+y=1③③×2020,得④②-④得x =1,.所以,方程组的解是  变式:(a≠b)解是什么,并利用方程组的解加以验证。 验证:把方程组的解代入原方程组,效果分析:变式是在一般解法之后思考如何更好地解方程组,在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中,亲身感受整体、换元等数学思想给解决问题带来的简洁性,是对解法选择的进一步认识.通过对变式的研究,学生将已有的数学思想进行整合,并灵活地应用到解题实践中去,实现由意识向能力的进阶.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一路走来,你的收获是什么?方法:消元法,代入法,整体建构,和建模,模型得意识方法…..思想:转化,化归,整体思想,建模,模型思想品质:自主探究,深度学习,合作学习……单节课时学习,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活动经验,学生脑海中的知识呈现点状,而复习课可以看成是更关注数学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和能力素养结构,学生脑海中呈现知识体系.复习课课堂不是知识与应用的简单重复,而是让学生在新的认知情境下,不受单元、领域的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对内容进行重组与再构,凸显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方法,能力的提升,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开放性问题等为载体,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能够更好地从数学的角度“看”“想”“说”现实世界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