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

作者: 赵洁

在现代,由于科技的发展,电脑替代了人脑,人们对着电脑变得越来越不爱思考。于是,网络的键盘侠越来越多,跟风者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由成年人渐渐波及到青年学生。百度、搜狗等软件的诞生,虽然便捷了人们生活,但是也正在摧毁青年一代的思考力、想象力、创新力。许多学者和专家对青年学生过于依赖电脑、懒于思考这种现象无不担忧。罗晓晖老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在这书中的第二章节中便强调了学习思考在语文学习中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尤为重要。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与“思”虽各有侧重,但必须相互结合,尤其是语文学科,时刻与文字打交道,更应学习独立思考,让自己蜕变为善于思考的人。

罗老师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指导我们如何做才能把自己打造成善于思考的人!

一、要把一切都明确地置于心智的审视之中

罗老师强调对于对于我们用眼睛看到的一切人、事乃至文字和一句话都要习惯刻意地加以审视,所有现象和观点,无论你觉得正确或者荒谬,即便被权威人士认可,也应加以审视,保持思考的独立,以免被诱导。对于如何才能看见及探究到隐藏在荒谬背后的那些实则并不荒谬的原因的途径?罗老师又给予我们三点建议:

1、不要惧怕质疑,不要逃避审视,即要有敏锐洞察力同时也要具有抛弃所有现成想法,不被任何成见左右的重新认识,敢于独立思考似小孩般的天真。

2、越是刻意的审视,越具有锻炼思考的效力。所谓“淫慢则不能励精”人天性懈怠,不喜费神费为,但思考却是费力之事,我们需要刻意用力思考才能锻炼我们的思维。

3、在任何思考中都必须贯穿的最重要的原则是:讲证据,讲逻辑。对于语文学科中的很多问题,均要基于文本证据和逻辑去分析和思考。

二、要具足知识,使思考更加专业,更有力量

在语文教育方面,依然存在着严重忽视语文知识的倾向,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都存在着普遍的欠缺,直至面临考验,方觉自己知识的匮乏,可见知识越少,就越难以有效地进行思考,非但不能思考清楚语文学科中的诸多问题,反而可能导改更多误解,因此,越是专业的思考,越是需要专业的知识。

三、要发挥想象力,运用推测来建构知识

罗老师指出想象力实际是一种联结具象和抽象的能力,客观物理世界本只有具象的“物”而无抽象的“知”,知识的真正源头是我们的心智,人是依靠心智中的想象力才能创造出最初的知识。

在阅读中,我们需要把自己和文本联结起来,我极为认可。但是罗老师指出的阅读叙事性文本时,要把自己的经验带进去进行模拟性体验;阅读议论性文本时,要把自己的看法带进去进行想象性对话;阅读抒情性文本时,要把自己的情感带进去思考自己会不会在文本情境中出现文中所描述的那种情感反应进而使我们的认知在此过程中得到印证、强化、补充或者纠正的说法,我是有所质疑的。

试想一下,在阅读时,如果读者总是主观地把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带进文本思考问题,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跳脱文本,脱离作者思想的轨道,并且易让读者走更多的弯路,且结果还是不知所云,因为你毕竟仅是读者,而非作者,不能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直接贯输于作者的文章中去。因此,我认为阅读时的思考需要建立在不偏离作者思想的文本基础之上恰当地融入自己的经验和想法以及情感,而非罗老师所说的直接带入自己的主现经验或情感,这一说法与他前面所说的在文本之中讲证据有些矛盾的。作为一名语文教育者,也肩负着培养学生高效阅读的使命,而非纯粹的读者身份,所以我们在课堂上需要引导和提醒孩子们审视问题时不能直接或者过多地把自己主观经验或者想法带进文本,而是要理性地站在作者当时的思考角度审视问题背后的原因或者情感亦或者感悟,否则易让学生学习阅读时易胡思乱想,最终依旧给不了正确的答案,交白卷的低分高能,无法学业有成的现象。因此,思考任务问题必须考虑它们建立在怎样背景之下才能合乎常理,有证据且符合当下的逻辑。

四、要拉长思维链条,提升分析能力

学习中,训练分析能力,很重要的方法便是拉长分析活动中的思维链条,越长的思维链条,越能促进分析能力,越有益于扩充思维的力量。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拉长思维链条依然建立在作者当时创作文本的时代背景下由浅入深地去探究更为深层次的东西,而非脱离文本的无根据和逻辑性的胡思乱想。

五、要拓展思考的路径

罗老师在书中为我们四个路径去笃行:顺应式、逆反式、辩证法、超越式,并建议我们在阅读与写作时,都应刻意地训练自己依循这些路径进行全方位思考的习惯,进而开阔我们的思维,与此同时,罗老师也指出语文学习中并非这四个路径,还存在其它的思考路径,只有思考纵横捭阖,方能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势,从多个不同角度去推想,实现真正的追本溯源。

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希望在罗老师的书中继续遨游,把其读透,读薄,坚信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定然会迎来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