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项目式教学设计案例
作者: 王鸿博
一、项目主题
1项目简介:本项目课题相关知识主要为必修一第三章内容,课标要求:建构并使用细胞模型,阐明细胞各部分结构通过分工合作,形成互相协调的有机整体,实现细胞水平的各项生命活动。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一节,细胞器的数量众多,结构和功能复杂,常使学生难以记忆和区分。细胞器的分工与合作比较抽象不易理解。针对以上问题,采用绘图、制作模型、列表对比、情景剧展演等方式,让学生形象生动的掌握所学知识,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意间强化了生物学核心素养。
2.项目名称:《生物“模力”,“我型”我秀》
3.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网上查阅资料,熟悉分离细胞器的方法,提升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生通过情景剧扮演,表演细胞器之间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分泌蛋白质合成和运输的过程,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形成结构和功能观。
学生通过绘制细胞器结构模式图,制作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型,列表分类比较不同细胞器、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掌握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在分析、判断、推理、设计、制作模型过程中,提升科学思维的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
二、项目设计
1.核心知识: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2.驱动问题:
创设情境: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0月初,山西省教育厅开展了一次学生生物模型制作比赛。要求学生用看得见的材料制做出看不见的结构,帮助学生运用生物学模型,理解生物学原理,解释生物学现象。我校决定由高一年级各班学生参赛。
驱动性问题:结合近期所学知识,你能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构建一个动物或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型吗?你的模型能否表示出各个细胞器的结构,示意出细胞器之间的关联性?
3.高阶策略:问题解决、创见、决策、系统分析
4.认知实践:社会性实践、审美性实践、调控性实践
5.规划成果:PPT制作、绘画、情景剧、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型
6.评价量规:见每个任务的评价量规表
三、项目实施
(一)任务一
1.任务内容
学习了解细胞器的分离,手绘细胞器结构模式图,形象生动的介绍细胞器。
2.实施办法
项目小组阅读教材资料,查阅相关信息,了解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根据自主学习情况手绘各种细胞器的结构模式图,标出结构,标示其功能。将差速离心法原理、方法及细胞器结构模式图制作成PPT展示,并且列表将各个细胞器进行归类。
3.阶段成果
PPT、结构模式图(项目组成员编写台词,以第一人称对每个细胞器进行介绍)、细胞器的归类汇总表
4.跟踪评价
任务二
1.任务内容
情景模拟当抗原进入内环境后,刺激分泌蛋白(抗体)的合成和运输过程
2.实施办法
项目小组学生分别扮演抗原、线粒体、高尔基体、 核糖体、内质网、囊泡,表演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过程。
3.阶段成果
PPT、情景剧
4.跟踪评价
任务三
1.任务内容
构建植物细胞模型、动物细胞模型,区别动植物细胞,区别各个细胞器
2.实施办法
项目小组成员选择不同的器材分别构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模型,并注意细胞内部各细胞器之间的关联细节,进行展演,并区别动植物细胞。
3.阶段成果
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型 PPT列表汇总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4.跟踪评价
四、项目反思
本项目通过生活化问题驱动,改变了传统讲授式教学,让学生在制作模型、扮演角色、展示成果的过程中,提升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细胞器分工合作的理解,展现了生物学核心素养,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项目式教学需打破章节限制,教师需在课后提供必要指导,以保证展示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