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小衔接视域下识字教学策略探索
作者: 林思思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把一年级第一学期视为幼小衔接的适应阶段。《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提出要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学生在健康、语文、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一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的学习设计。另外,实施教学时要注重整体规划,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以学习任务群开展,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的阶段性发展,体现教学的连贯性和适应性。因此小学一年级第一单元落实教学时需减缓教学坡度,帮助儿童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稳妥过渡。
一年级开学的第一个月是小学生入学适应的关键节点。在落实语文识字教学时更应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及学段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本文将结合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幼小衔接视域下“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策略。
一、把握学情,链接统编教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指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丰富的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敏感与兴趣,大量的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识字方式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
二、整合要素,确定学习目标
第一单元识字引导儿童在有趣的情境中认识象形文字,引领孩子初步体会汉字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联,了解写字的笔顺规则,并通过诵读感受汉语的音韵之美。在识字、写字、诵读、积累中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初步领略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产生审美初体验。
在幼小衔接视域下,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真实学情,结合语文教材编排意图和编排内容,设定了以下单元目标:
1.创设多种情境,激发识字兴趣。认识“天、地、人”等40个生字,初步了解汉字的象形特点及文化内涵,建立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基本笔画,会写10个笔画和17个汉字,了解汉字从上到下、先横后竖的书写规则,感受汉字横平竖直、字形方正的结构特点。
3.学习识字多种方法,意识到生活处处都是“汉字场”,萌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心向。
4.萌生初始的阅读兴趣,能在阅读中初步感知语言文字的音韵之美,并感受在阅读中识字的快乐。
三、遵循规律,变革学习方式
(一)情境创设:发现汉字秘密
情景识字教学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对于刚入学的孩子,他们喜欢用表演、画画、游戏、使用特殊符号等多种方式探索汉字,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在教学《天地人》这一课时,在课前做了:本课要学习的6个汉字,80%以上的孩子已经在“前识字”经验阶段已经习得,因此在课堂中我从汉字的演变的角度,创设有趣的意义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秘密。
师:你们都认识这个字,那你们知道这个“人”字是怎么来的吗?谁能用身体比出人字的样子。(出示“人”字字卡)
生做动作:生身体直立,双手夹在身体两侧,双脚打开。
师:你表演得真不错。一起看看,人最初是怎么写的?(出示甲骨文字形)
生:就像一个人弯着腰,双手放在前面好像在种地。(生边说边做动作)
生:也有可能在行礼。
师:你看甲骨文的“人”字垂着手臂,挺着腿,想一个人在弯腰劳动,也想一个懂礼仪、懂谦逊的人。人,可是天地间品行最高贵的动物。
师:现在你看看,甲骨文人字上面加了两点,,猜猜这是什么字?
生:我觉得是天,因为加的两点就是天的两横。
生:我感觉最上面的横就是蓝蓝的天空,下面的横就像洁白柔软的云朵。
师:哇!汉字是有画面的,一个甲骨文“天”字就让你看到了汉字文化的内涵,也领略到了远古祖先造字的智慧。
(二)设计任务:画出象形汉字
《日月水火》是象形识字课,课文中给每个汉字配了一张图片、一个古汉字,图文并茂地展现出象形字观物取象的构字特点,也为学生识字学习提供了支架。课堂中欣赏汉字动画短片《三十六个字》,了解象形文字的演变,开阔孩子们的文化视野,让汉字文化的精妙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同时将活动融入跨学科学习,在美术课堂中融入象形字绘画,发挥创意,设计象形字,甚至有一些同学用象形字绘画创编精彩的故事。
学生一:太阳圆圆的,非常明亮,仿佛有无尽的光明洒向大地。因此就画一个圆圈来描绘太阳的样子,中间再加上一点,表示太阳的光芒。太阳看去就像一个燃烧的大火球,于是就在“日”的象形图案中描上了火红的颜色。另一面表示夜晚会出现柔和的月亮,虽然月亮每天都在变化,有时候是圆的,但是我更喜欢弯弯的月亮,所以我画了像弯弯的月亮的象形图案,图上淡黄色。我这个两个象形字,合在一起就是明亮的“明”了。
学生二:我喜欢玩蹦床,我就用方框代表蹦床,在蹦床上画上几条交叉的斜线,就像一张大网。我还画了一个人在里面,这个人的象形字也是我自己设计的,这个女孩前面的手,往高处甩。这样说明,她在很用力地蹦床,蹦得很高。
根据一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从教材出发初识象形字,结合信息媒体手段了解象形字的故事,进而认识象形字、探索象形字、绘画象形字,最后从象形字延伸到汉字,体会中国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
(三)具身体验:寻找生活汉字
儿童具身体验是以“让身体动起来”为出发点,儿童全身心参与、身心融合的学习方式,是契合儿童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的学习。入学适应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需要借助具体形象事物支撑学习,具身体验是其学习较为适合的方式。《口耳目》是第一单元一篇看图识字的课文,让学生简单认识身体部位口、耳、目、手、足。
在学习汉字“手”的时候,教师举起右手,指着手的部位让学生依次说出手指、手掌、手心、手背、手臂等,接着让学生说出与手有关的物件,比如:手表、手机、手帕;最后让学生再说说与手有关的动作:牵手、握手、举手、拍手,边说词语边做动作。最后引导学生分类梳理词语,发现构词规律,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
幼小衔接视域下的识字教学策略探索,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经验,立足统编教材,让学生在游戏化、活动化、生活化的情境任务中实现高效识字。通过探索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识字教学策略,突破重点,攻克难点。让学生在识字中感受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顺利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龚定红.王莉.巧“画”汉字绘本,打开语文天地[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11).35—37
[4]张幼琴.幼小衔接视角下识字教学课堂重构[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