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程标准导向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完善的探究
作者: 叶雪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言能力、核心素养,运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小学语文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在整本书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促使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热爱文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建立起认知框架,探索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养成独立阅读的好习惯,从自身思维着手,探索不同角度下的文本内涵、作者的心路历程,掌握精读、默读等多种方式。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对文章的整合能力,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探究中,丰富阅读体会,借鉴相关经验,提高阅读量,积累阅读素材。在小学语文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选择能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书籍,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教育,使学生形成强烈的阅读兴趣、阅读需求。教师要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利用科学的方式阅读,与作者之间形成共鸣,教师要在明确阅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率的阅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新课标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学生刚刚接触这本书阅读的过程中,缺少清晰、完善的认知,对本书讲解的内容框架并不了解,因此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要采取设置悬念的方式,调动学生阅读的欲望。以《动物朋友》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动机,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去过动物园”、“你喜欢哪种小动物”。
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导出后续的问题,让学生阅读动物朋友中有趣的故事。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较为薄弱,对于新鲜的事物好奇心强,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恰当引导,用图片、视频等引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念,带动学生的阅读动机,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锻炼独立思考能力、自主阅读能力。
(二)加强指导,有的放矢
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水平,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阶段、不了解阅读的意义,只有在兴趣爱好的推动作用下,才能够主动的学习知识、进行阅读,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中,清除阅读障碍,顺利的完成阅读任务,提高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和教师一同对精彩的段落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的情绪,被书籍的内容所吸引。
完成朗读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后续的自主阅读,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获取教师的指导、帮助,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让学生进行读后总结,将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贯穿到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全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增强学生阅读的效果。让学生在读完整本书之后,要完成读后感的写作任务,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阅读感悟记录下来,学生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将生活中的小事记录成文章的形式,由教师对学生的写作内容进行评价、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理解、认知,为学生提供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的指导,总结书籍内容,促进学生写作思维、文字应用能力的发展[2]。
(三)运用精读法,整本书阅读
利用精读法进行阅读,提高整本书阅读的能力,可以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关键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在架构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批判性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架构性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书中的内容精确地提炼出来,总结书本的内容,对其中的主题进行“一句话总结”,也可以对整本书进行“一段话的概括”。在理解性的阅读环节,则要求学生深入探讨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分析书中的关键词句,对句子进行剖析和分解,总结文章主旨。以友谊为主题的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其中两个人相识的过程、有趣的经历、离别的部分提取出来,进行重点梳理,体会作者和朋友在分别时的不舍情感。
在批判性阅读环节,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行重点的培育,让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感悟,例如学生对某一部分内容的认知与作者相同,也有可能与作者的观点相背离。教师要注重利用学生的认知差异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而不是一味的人云亦云,要建立起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在自身的思维认知下,解读文本内容。对比作者的观点,进行批判性的阅读,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带给学生深层次的体验。以《青铜葵花》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教师要让学生在前期对文章中描述的景象进行分析,研读其中的语句,感悟文本的魅力,再经过鉴赏、批判性的讨论,加深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拓展学生的想象,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考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能力和熟练运用能力。
(四)互动交流,营造氛围
为了提高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设置汇报交流的课程环节,让学生就文章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探讨,由浅入深的分析文章中的观点,鼓励学生发言,解答学生的疑惑。确定答疑和交流环节的时间安排,在课堂安排中预留一定的时间,专门用于答疑和交流,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交流思想,解答疑惑。教师可以提前确定每节课的交流主题和内容,例如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阅读感受,或者是课堂讨论的重点问题,确定交流内容,保持交流环节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交流环节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发言,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借助提问、启发式的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形势发表观点和表达想法。在交流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让形势对课文中的观点、人物、情节等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并进行理性的讨论,在辩论中共享知识。值得一提的是,在答疑环节中,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及时给予形势解答和指导,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逐一解答,帮助形势理清阅读和思考的思路,提高整本书阅读的理解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明确阅读教学总体目标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元支持,用丰富的阅读资源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采取设置阅读悬念的方式进行导读,加强对学生阅读前的指导,运用精读法进行整本书阅读,设置答疑和交流环节,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语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