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传统文化之魂 回归教书育人之本

作者: 孔溟

唐朝大诗人李白少年时在山中读书,未成,弃学而去。路遇老媪磨铁杵欲作针,李白受其感化,回到山中完成学业终成大器。今有张桂梅老师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不仅每天陪学生自习到深夜,还一直住在学生宿舍。她说了,我要时时刻刻盯着学生,这样我才放心。疫情期间,为了督促孩子们好好上网课,她就在教室外搭了一张行军床,因为身体疼痛,每天躺在床上,盯着老师学生上网课。李白有幸遇到了能够点化他的人,这位老婆婆何尝不是李白的一位老师呢?张桂梅老师的率先垂范更是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这两个事例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以身作则,充当学生的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培养有良好品德的学生,首先自己要成为高尚品德的老师。作为一名老师,做到认真备课、仔细批改作业,上课时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疑问并且耐心解答,真心实意的尊重和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些看似很平常的事情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形成学生做事仔细认真,尊重别人,对人有爱心、耐心等良好的习惯,并将成为他们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育重点在育人,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就是说教育是一个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下,我们处在一个生活节奏快,信息爆炸的时代,难免产生浮躁的心理。在日常教学中也不难发现,现如今的学生跟十年前相比也显得更加的缺乏耐心。那么作为教育者要想培养出有耐心的学生。首先要端正思想,摆正认识。在工作中自己先做到戒骄戒躁,祛除功利之心。遇到问题要学会沉下心来,并且深刻理解“循序渐进”这一教育规律。遇到有学生不专心、没耐心,我们首先不要急躁,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进行学习,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善于鼓励学生。毛泽东主席的女儿李讷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后,不仅要认真学习课内必读书籍,而且还要利用课余读一些大部头的历史著作,这就难免感到压力巨大。毛泽东得知后,专门致信她:“要读浅近书,由浅入深,慢慢积累。大部头书少读一点,十年八年渐渐多读,学问就一定可以搞通了。”三年后,他再次告诫李讷“读浅,不急”。就是说,读书学习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收到厚积薄发的效果。这是做学问的最好途径,也是做好学问的基本规律。

教育离不开教学,这也是学校所承担的主要任务。

现如今,基层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教学方法经常感觉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做起。其实大道至简。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总结前人智慧,提出教学的十六字原则:教的十六字: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学的十六字:学以致用,学而时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直遵循的教学规律。看似简单却行之有效,究其根本是因为其遵循了人的成长规律。近代西学东渐,加之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盛行,导致现代的人们热衷于对于理论进行量化研究,反而忽略了人的本性。例如西医对于疾病的治疗主要依靠体液检验、透视等数据作为诊疗的标准,而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同样能达到医治病患的目的。教育亦是如此,作为有着两千五百年文化传承的中国,应该将教育返璞归真,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而不是一味对西方教育理念进行深入探索,邯郸学步。其次,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一再强调创新是第一驱动力,鼓励学生们要有创新思维,那么同样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用固定的教学模式限制住老师们,而是应当将其作为老师们参考借鉴的资源,让老师们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老师们才能在课堂上灵活自如的运用,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教学要贴近生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余年,所在学校处在城乡结合部,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普遍较低,对于一些文章的理解存在困难。在这种背景下要求老师们讲课要贴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将课文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例如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中讲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的互文用法时,很多同学不理解。这时我便举例说:大家总听到过走街串巷的磨刀人吧,他们是怎么吆喝的?学生回答说:戗剪子!磨菜刀!我说:好,这便是“互文”,咱们都见过戗剪子,磨菜刀。虽然说的是这样,但操作起来,无论是剪子还是菜刀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戗或者磨,这便是“互文”。孩子们恍然大悟,理解了文章中的意思是“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教学相长,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自身成长的过程。

在供给与需求的不断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的,老师和学生也是在不断成长的。回想刚入职时,对于教学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以及实习培训时通过听有老教师的课来获取的经验仍感觉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缺乏实践。特别是我接手的是八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程,在刚开始讲课时经常发现无法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新课联系起来,同时难以把握方向。究其原因是我对于初中阶段八年级之前的内容一无所知,对于中考的考点也是一窍不通。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初中六册课本认真学习了一遍,同时找到近三年中考题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多向老教师请教,多于学生交流,加之自幼读书的习惯获得的知识积累,理论的学习结合实践让我逐渐掌握了教学的方法。还记得2020年网课期间家访时,一位家长笑着跟我讲:孔老师,这段疫情期间我工作停了一直在家里陪孩子上网课,我最喜欢听您讲课,因为您的课通俗易懂,我这个没上过几天学的家长也能听懂!这一句微笑的肯定让我感觉那天的疲惫一扫而空。这也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带来的收获啊!

简而言之:教育应当回归本源,回归人的本性,从中华优秀传统中汲取养分,解放老师们的思想,滋润我们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