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STEM教育的融合

作者: 方乐

摘要:随着学前教育领域相关政策的提出,我国学前教育正在由低要求的粗浅教学向高品质的深度教学进行逐渐转化。大量国内外的学者表明,幼儿园游戏是对幼儿具有多项重要功能的活动,同时,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课程价值与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活动形式。本文基于幼儿园游戏活动以及 STEM课程游戏化开展现状,认为存在主要问题包括表现极端化、游戏元素与精神缺乏、教学场景缺乏多元性与开放性、教师指导有效程度不一等,并提出相应的课程游戏化与STEM教育的融合实践策略。本研究以期为我国学前教育的STEM教学发展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幼儿教育 游戏 STEM  学前教育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正在由低要求的粗浅教学逐渐转向高品质的深度教学。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显示出不同于成人式教学的形式特征,即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以游戏的形式,融合游戏的要素以及渗透游戏的精神,从而让幼儿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获得快乐的同时接受实质教育。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游戏有效地引导孩子们去热爱他们将来要去成就的事业。”

然而,在目前学前教育改革历程中,虽然大部分幼儿园都能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游戏内容,但仅仅是将游戏作为STEM课程实施的一种手段,主要体现为对幼儿园STEM教学活动开展过程的硬性加入与补充。在国内的许多幼儿园,真正做到游戏与STEM教学交汇融合,从而达到良好教学目的的相关体系还远远不足。

2相关概念阐述

2.1 STEM教育

STEM教育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4方面学科的跨学科有机融合。随着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快速发展,国内教育领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剧,尤其强调在近年能够培养出一批融合理、工、数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加快经济业态转型提供大量优秀人才。

2.2课程游戏与课程游戏化

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幼儿园课程游戏一般包括:(1)角色游戏、建筑造型游戏和表演游戏的幼儿创造性游戏;(2)同时适用于成人与儿童的小型形式游戏,如踩高跷、拼地板等团建游戏。具体而言,课程游戏是指借助于游戏的活动手段或形式而开展的集体教学,是为了直接、快速达到教学目标,为对课程进行操控和设定,而阻碍了自然状态下幼儿开展课程游戏的自主与自发性。

课程游戏化,即为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使游戏与课程互为目的与手段,从而达到游戏与课程的有机融合。教学游戏化是利用游戏的形式与本性,融入游戏的要素以及贯穿游戏的精神,促使幼儿园教学活动规范和设置,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在下文的研究叙述中,游戏均指向为教学游戏化的含义与内容。

3游戏与STEM教学的融合现状

3.1表现极端化

目前,一些幼儿园在开展STEM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游戏与教学极端化的现状,即穿插缺乏教育目的的多种游戏,而较少进行教学活动,以及开展较多的纯理论性质的STEM教授与教学活动,而较少进行游戏活动。具体而言,一些幼儿园将游戏视为STEM教学活动的补给,在STEM教学活动中生硬安排一个游戏环节,例如做自由活动或者一些民间游戏。这样对游戏与教学的关系认识不适当、实践不充分的“两极化”现状,将导致幼儿接受粗浅式的学习,难以达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3.2游戏元素与精神缺乏

一些幼儿园的教师习惯利用大量的精巧工具设定所谓的STEM游戏情境,但其内在核心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元素与精神。例如,主题为科学探究STEM的实践,在园内空间范围内布置了大量的儿童科学仪器、实验装备等,教师可以通过“装扮”幼儿的外表开展所谓科学探究游戏,呈现的照片可以营造一种沉浸科学的假象,而实际上游戏之中没有实质环节与内容,仅仅是幼儿对新奇的道具产生好奇的摆弄。

3.3教师指导有效程度不一

首先,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呈年轻化,由于时代、社会和家庭背景的独特性,年轻教师们工作动力与能力水平不一,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显现出没有耐心,例如孩子间发生玩具争抢,教师不给予幼儿自主解决的时间,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介入,寻求快速了断此事。其次,教师的性别也对幼儿游戏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有男教师介入的幼儿游戏氛围与效果更好,但目前我国幼儿园大多数为女教师。最后,幼儿园教师无法准确掌握3~5岁幼儿阶段的发展特征,加之一个班级孩子数量较多,教师没有充分时间观察每个幼儿行为特征,往往从整体上把握幼儿游戏的实践,而时常忽视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例如,关晓玉等(2022)通过对幼儿300余起同伴互动事件进行调查探究,分析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同伴互动行为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女孩,男孩出现在建构游戏区域的频率显著较高,同性互动显著高于异性互动的频率;女孩在互动中以言语为主,而男孩互动主要以语言伴随动作以及动作为主,相比于女孩,男孩出现生气、着急等消极情绪的频率更高。

4课程游戏化与STEM教育的融合策略

4.1 完善STEM教学场景设计

为了促使幼儿身心不受空间环境的限制,培养具有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下一代,应当使幼儿在宽敞、明亮的空间中进行游戏化的STEM教学。因此,幼儿园的游戏场景设计以开放为主旨,创设无界限游戏空间,即每个游戏区域之间取消明显的划分标识或界限,将一些较大的游戏空间设计为可移动的、可组合的。例如,刘冰颖(2005)在进行幼儿活动空间设计时,将室内背景板等装上滑轮,让幼儿可以将工具移动到室外区域,再利用建构积木搭建舞台,从而创设出室外表演剧院进行戏剧或角色扮演游戏。对于幼儿园的整体布局而言,无论是创设手工区、益智区、阅读区等学习性游戏区域,还是创设建构区、表演区、角色区等创造性游戏区,最重要的是需要在空间上实现融合,消除断层感。依次为依据,可以在幼儿园的每一处室内外走廊充分创设自然感知等走廊游戏区。

4.2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

追求STEM教学游戏化的高质量学前教育,要求幼儿园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策划和执行能力,即教师的专业能力是STEM教学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基础。各级教育部门和当地幼儿园应建立和开展广泛的培训活动,通过讲座、沙龙等形式解答目前政策下教师的困惑,帮助幼儿教师和业内相关人员树立全面的游戏观和STEM教学观;通过现场指导、情景培训提高教师的游戏与教学的内容开发、组织实践能力,使教师能够根据幼儿园实际环境与调节,在充分理解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STEM教学游戏化主题、内容与组织形式,而不是仅仅将简单游戏插入STEM教学活动中。

5结论与展望

本文根据我国幼儿园的STEM教学活动,对现今幼儿游戏相关概念作出界定,同时探究总结了STEM教学游戏化开展的现状与问题,最后提出相应幼儿园STEM教学与课程游戏化融合的实施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STEM教学和游戏呈极端化、游戏元素与精神缺乏、教学场景缺少多元性与开放性、幼儿园教师指导有效程度不一等主要问题,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可通过完善教学场景设计、促使教学游戏化体系建立和加强幼师的专业培训等路径实现优化。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 教育出版社,2003

[2] 刘冰颖. 城市儿童游戏和游戏活动空间的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

[3] 关晓玉, 方建华. 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同伴互动行为分析[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2,32(01): 78~84.

[4] 胡恒波.美国学前儿童STEM教育的理念声明与实施建议——源自马萨诸塞州的经验[J].教育科学,2017,33(04):90-96.

[5] 黄菲,林朝湃,王秋.户外建构游戏中幼儿核心经验的评价与促进[J]. 学前教育研究,2022,(03): 91~94.

[6] 胡英慧. 学前儿童STEAM教育课程设计及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7] 冯季林. 教学的游戏性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08.

[8] 范元涛.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D]. 西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