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课标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作者: 周广雨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我就教师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浅谈几点个人见解。
一、努力营造能够产生创新思维的环境
鲁迅先生说过:“要造就人才,就必须有适合人才产生的士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如此,需要营造产生创新意识的环境。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景性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这样就能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改变其被动状态的学习,培养其主动探索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激发他们进行创新思维能力。
二、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变通,是创新思维的显著标志。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如课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应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交流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大力发展开放题的教学
开放题的教学,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是更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面对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对学生提供的诸多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