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识字兴趣的培养

作者: 王英

内容摘要:在多年的小学识字教学中,我认为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认字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通过变换各种各样学习的形式,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平时要注重挖崛身边的资源,使识字贴近生活,使学生更容易学会。

关键词:小学生 识字兴趣  培养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意学习。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她们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小学生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

二、变换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这就是“对口令”。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根据每课的生字特点,经常变换各种识字形式,借助图画、实物识字,动作演示识记,形声字规律识字,结构分类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形式的不断变化中,学生就慢慢的觉得识字不再是枯操乏味的了。渐渐地就喜欢学习汉字,并且会自主地运用各种方法识记生字了。

三、深挖身边的资源,使识字贴近生活。

识字可以无处不在,电影电视的字幕、街头巷尾的标语广告、无处不在的商品说明等等。当然学生的姓名也是极好的识字素材,如:在我带一年级时侯,是从学生的姓名入手,将他们的名字写好贴到教室后面,并宣布谁认全了这些字,就可以得到分发作业本的奖赏。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具有极大诱惑力的,加之朝夕相处,认起这些名字来也不是什么难事。

今年我班50多位学生,共计近一百多个字,绝大多数学生在一个多星期内就烂熟于心了,真正是事半功倍。为了巩固学习过的生字,我还时不时安排学生到街上去寻找抄录广告牌,从中找出自己学过的字词,并开展竞赛活动,结果学生又认识了不少的字。通过这些途径,就使那些原本十分枯燥的汉字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像一颗颗种子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这样的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四、创设学习情景,在综合运用中识字。

教学生字要特别注重“四到”:眼到识形,心到明意,口到正音,手到会写。教师应努力创设好的学习情景,提高学生对生字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语文第一册中“日、月、火、山、木、土”等字,都是实物的形象。

如:教“水”字时,我首先出示甲骨文的“水”字,请同学们猜:这个字像什么,学生很容易看出像一条小河,那么“水”字就很容易掌握了。又如出示“马”的古字,学生也很容易认出是一匹奔跑的“马”。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初步领略了汉字的神韵,就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种学习是有趣、有效而又记忆深刻的。

五、采用多种形式,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儿歌识字法:读儿歌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编一些朗朗上口的歌诀,让他们反复诵读,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如“问”字,可编成“一个小朋友,进门瞧一瞧,见人就张嘴,等待结果到。”又如“草”字,可编成“没头就是早,早上长青草,牛半见它乐,禾苗见它恼”。

字谜识字法:字谜具有益智性,也是学生极感兴趣一种活动,运用字谜来识字,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在猜字谜、编字谜的过程中,既识记了字音、字形,又能理解字义,同时还能锻炼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如“一点一横,叉子抵门,文”,“日月同辉,明”,“二人同行,从”,“五木同在,森林”等等,学生猜谜语的过程就是识记生字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非常深刻。

故事识字法: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那些抽象的汉字演绎成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样即可以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又能达到准确记住较难生字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如教“晴”字时,我编成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小朋友不爱保护眼晴,老在太阳下看书,结果把“目”给晒“青”色了,成了近视眼。这样,学生就牢牢地记驻了“眼晴”的“晴”字是“目”旁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生字,长了见识,取得了良好的识字效果。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语文老师要注重引导,帮助儿童找到喜欢或合适的认字方法。只要我们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识字兴趣,就会很轻松的打跑这只“拦路虎”,搬掉这块“绊脚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