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心灵,让美术课堂生机勃勃

作者: 裘文艳

一、情境创设,激绘画之趣

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实例,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以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对话表演、操作实践、多媒体投影等形式出现,然后让学生观察、猜测、交流、质疑、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创作的欲望。

如在教学《我为妈妈设计围巾》一课时,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上课一开始她加了这样一个情景:那是一个大雪天,妈妈送女儿去上学,在途中,妈妈为了使女儿不受冻,就把自己的围巾给女儿披上,自己却冻得嘴唇发紫……通过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明白围巾的御寒作用,更能感受母爱的伟大,接着让孩子们说说此时此刻的感想,大家自然而然有学生说想送一条围巾给妈妈,教师揭题。此时,学生便带着浓浓的爱,产生了设计围巾的兴趣,教师可以顺势而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来活跃课堂。

二、取长补短,悟合作之乐

短短的四十分钟对于美术课来说显然是不够的,经常会在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听到孩子们遗憾的声音:“哎呀,我还没完成呢!……”怎么办?如果将剩下的作业留回家,或是下一堂美术课,那灵感早就飞到九霄云外了。于是,合作便成了美术课堂通用的教学模式。我常常把一个班分成几个合作小组,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集体,小团队,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依靠大家的力量一起完成一件作品。

在上《小小建筑师》一课中,我让学生把课桌摆在一起,形成六个小团队。大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有的孩子用纸板盒子搭出了房子的造型,有的架起了天桥,有些心灵手巧的女孩在“墙壁”上割出窗户和门,还有些则进行整合加工,制作出花花草草,擅长画画的孩子则做起“粉刷匠”,给制作的建筑涂上颜色……大伙儿在合作中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每个学生在合作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体验生活,蕴创作之情

要学好美术,一定要让学生仔细地观察生活,用心地体验生活,尽情地享受生活。

1、感受四时之景。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我们应让学生奔向田野、奔向大自然。回来后,及时地把自己的体验画在美术本上,孩子们不仅感受了家乡的美丽,更带回了绘画的灵感。

2.品味乡土风情

农村里有多少有意思的风俗习惯啊,“古镇踩街闹元宵”“农历三月三,家家户户吃荠菜煮鸡蛋”、“孩子周岁抓阄”、“立夏吃健脚笋”……别让孩子们只是玩了、闹了,过后就忘了,要鼓励他们去观察、体验这些乡土风情,找最有意思的事物画下来。

3.领略建筑遗风

农村的建筑特点明显,尤其是一些老街老房老庙,这其中的文化魅力无穷。教师既可有组织地带学生去参观,也可让学生自主进行。学生在“观察——研究——绘画”这样一个过程中,完成了绘画训练与情感训练,可谓一举两得。

美术课堂教学只有真正走上了“情感化、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的道路,才能完美地融入了大自然、融入了生活、充满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