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

作者: 吴文宁

【摘要】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指儿童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的正常水平,儿童能够保持情绪积极,与他人沟通交流无障碍,性格开朗,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体主要来源于社会、学校和家庭,其中,家庭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家庭环境不当对幼儿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本文从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与其存在的问题,对“环境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学前儿童;儿童心理  ;健康;

笔者选取了金华市四所幼儿园820多名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794份,有效率96.83%。学前儿童平均年龄为4.83岁,男孩408份,女孩386份。小班儿童215人,中班儿童298人,大班儿童281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1.家庭环境优越的孩子容易使孩子不珍惜劳动成果,行为蛮横,家长要注意行为引导,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理念和习惯。

2.易怒型父母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冷漠型父母容易使孩子性格孤僻。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从言行举止修正自己,给孩子良性的影响。

3. 溺爱型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目中无人、自以为是,所有事情都以自己为中心;棍棒型教育方式会使孩子产生被遗弃的心理,时间一久,可能还会产生对父母、对社会的仇恨心理。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其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具有深远的影响。Bronfenbrenner(2005)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对个体成长影响最大的微系统,对早期社会化极具影响力。有研究发现,“家庭气氛越紧张,儿童越容易出现品行问题,家庭气氛越轻松,越有利于儿童正常行为的形成”。①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家庭因素是如何影响幼儿心理,这一问题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家庭环境影响其心理进而影响其行为表现呢?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家庭环境的含义。家庭环境指的是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指的是除人之外的物质条件及组织和安排,简而言之,就是家庭的经济状况,其中包括家庭成员的工作状况和社会地位。精神环境又称为心理环境,指的是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和关系,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道德伦理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也在随之改变,家庭的稳定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家庭离婚、再婚,使得很多孩子都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是重组家庭,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影响,孩子的安全感消失殆尽。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使我们不得不更加关注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环境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2)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的定义,学术界一直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也存在诸多争议。国内外学者由于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不同,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很难统一。正如卡普兰(Kaplan,L)所说,“许多人都试图定义心理健康,但是这是一个混合的领域,难以给予精确的定义,它不仅包含知识体系,也包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②。精神病学家麦格灵(Karl.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应外部世界保持平稳的情绪”③。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1946)认为,“所谓的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④综上所述,虽然没有具体权威定义,但是综合研究理论,笔者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指儿童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的正常水平,儿童能够保持情绪积极,与他人沟通交流无障碍,性格开朗,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3)研究目的和意义。3-6岁儿童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自我意识、性格、情绪情感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社会交往能力必不可少。而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的培养,关键就在3-6岁这个阶段。3-6岁,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家长,因此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心理具有重大影响。本文的研究,也是希望在了解孩子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对家长如何积极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金华市四所幼儿园820多名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794份,有效率96.83%。学前儿童平均年龄为4.83岁,男孩408份,女孩386份。小班儿童215人,中班儿童298人,大班儿童281人。

(2)研究方法。①问卷调查法:笔者通过咨询专家、查询资料,设计了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820份,回收有效问卷794份。②文献分析法:通过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严济慈图书馆以及市中心新华书店查询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并通过搜索引擎和知网等查询相关的研究内容与成果。③访谈法:通过和家长的访谈、教师的访谈,以及和学前儿童的访谈,了解实际情况,并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④实地研究法:通过深入观察幼儿园学生学习生活的现状,了解不同家庭环境的学前儿童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并进行量化分析。

三、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家庭经济状况如果不和家长的有效引导相衔接,很容易导致学前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在实地研究中,笔者选取了三个班级进行观察,分别是小班、中班和大班。笔者在不同的时间段观察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发现吃点心比较挑食且不吃完的儿童大都是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孩子。在孩子们活动的过程中,有部分孩子行为蛮横。从自主穿衣的情况来看,大班孩子中还有几个不会穿衣服的孩子也是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

(2)居住环境状况。居住环境主要是包括周边人员的工作、道德素质、治安管理情况等。居住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儿童的心理成长产生影响。有的孩子居住在出租屋或者流动场所,家庭环境变动比较大,这样的孩子比较缺乏安全感。从访谈中了解到,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不太愿意与人交流,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环境和居住环境经常变化,而且父母的职业流动性大,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

四、对策与建议

(1)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环境必不可少。古时候有“孟母三迁”,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更换居住地点。现如今,很多家长也是如此。尽可能固定的居住在一个地方,能够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环境,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除了居住环境之外,更多的是家庭内部环境。

(2)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家长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家长不仅仅要专注儿童的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心理健康,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认识到智力和品质都是不可或缺的方面。要做到这些,家长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其中包括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等。

参考文献

[1]关明杰;高磊;翟淑娜;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12期

[2]Kaplan,L,Foundations of human Behavior,P.323,1965

[3] Karl.Menninger,The human mind, P.1,1937

[4]刘艳:《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辨析》.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