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时代教师如何“用心”教育学生
作者: 古怀美信息化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短视频《听,孩子说》“我不是别人家的孩子,那你是别人家的父母吗?”对教育工作者有很大的触动,教育需要“走心”,这两个字非常有内涵,我觉得用在教育上,就是我们要懂得儿童,理解他们。
一、新时代教育,必须要“走心”
多年的从业经历,很多教师也不自觉地丧失了最崇高的精神境界。麻木、冷漠或者虚伪、势利弥漫在一些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同时教育也因此失去了“心心相印”的情感魅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对学生投入真感情才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做,才能切实感受到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
作为教师要学习心理学,懂得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最近发展区,每一年龄阶段儿童有适合学习、最有效掌握的教材,教师有责任重视学生学习最佳期限,不应盲目拔高和迟滞。在教学中,要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课前,教师要在备课时根据已掌握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心理规律等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的表现作一个预先推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学情”,洞察每个学生的表现。他们的表情动作,言行举止,他们是否在倾听、是否在学、是否在快乐的学等课堂行为都要尽收于教师的眼底。努力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课后,立足学情,设计作业,课后辅导做到“对症下药”。
二、信息化教育,要有一颗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种对工作高度的使命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担当,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义务。它是一种使命,一种做人的态度。教师的职业决定着我们必须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善于发现并发挥儿童潜在的创造力。
信息化时代,就拿“开齐开足课程来说”,在功利的教育评价机制下,有的老师认为除了语文和数学外,其他都是无用,结果挪用课程,把学生当做是盛知识的容器和教学道具,做一个学校教育的提线木偶,他们不是接受教育,自主学习,而是“被”教育,“被”学习。青少年的童真童趣,人间的温情,爱与责任,社会公德,公民素质,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试问,这样培养的学生能有良好的国民素质吗?做好新教育,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做好课改中教师角色的变化,改变原有教学方式,重视综合性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工作方式,在合作中求发展,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
三、做好新教育,要用心关注孩子的差异。
清朝顾嗣协在他的《杂兴》中说到:“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句话告诉我们,不同类型的人才具有不同的才能,适合于从事不同的工作。正确的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正确的对待学生个性发展,新教育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
可以这样说爱心充溢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的教师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而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不同都会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学生之间有生活经验的差异、思想水平的差异、原有知识基础的差异。既然差异是客观在的,我们就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要求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人,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那么作为教育者是否应该把学生分为优劣或其他更多的等级呢?绝对不应该。学生既有个性发展的差异性,也有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对他们的教育称得上是真正的德育教育,用心教育。
青少年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尊重,得到同学们的称赞和美慕的眼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刻苦顽强的用功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当儿童有这股力量的时候,你就是教育的手,你就会受到儿童的尊敬。
总之,从教育学生的角度上说,我们的一切教育行为都要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为学生着想,用心做好教育,理解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