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

作者: 李春艳

思维导图,它是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巴赞提出的一种可视化思维方式,是放射性思维的一种表象。它借助颜色、图像、符号将思维过程画出来,将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完整地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从而帮助人们增强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新课标高度重视思维导图的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习记笔记、列大纲、写脚本、画思维导图等整理和呈现信息的方法。”“阅读解决生活问题的故事,尤其是中华智慧故事,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思考的方法,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故事中的道理。”“阅读有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故事,用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辅助,简洁清楚地表述科学家发现、发明的过程,学习科学家的创造精神,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分享、演讲等现场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字、表格、统计图、思维导图等学习成果,要特别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在此,笔者现就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教学作了一定实践与研究。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必要性

根据思维导图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它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与学生的思维吻合。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对象基本上都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的逻辑性思维正在慢慢成长,这是一个过渡时期。(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教学范围比较广,其知识结构也相对复杂,综合性比较强。有效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能把这些知识联系在一起,引起学生在学习上注意力的集中。(3)加深学习记忆。思维导图教学能把各种抽象的知识有效整合到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比较直观的体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为直观,脉络清晰,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意识,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4)思维导图主要是以一种关键词的形式作为中心,层层开展教学,让不同节点之间的关系、层级一目了然,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文章组织架构以及内涵进行了解。(5)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不论是从预习还是复习阶段来看,思维导图的知识点排列都是较为简洁的,它能突出诸多知识点和内容,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自然而然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利用思维导图分析篇章结构

从本质来看,思维导图就是在立体思考的基础上,做好整体与局部工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交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使用各种绘图策略与时机,运用思维导图对文中提到的材料信息进行整顿,并且利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转换成图示,这样才能让各种概念形成层次与体系,使相对复杂、困难的内容更加系统、清晰地展示出来。(1)做好课前绘制。为了更好地感知课文,除了要做好课前预习浏览工作,还要捕捉课文基本信息,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知道哪些知识是必须掌握的。在确立目标时,可以要求学生用不同的颜色,在思维图上填充内容,如标明课文目标等,这样才能让学习过程有的放矢。在课前预习时,可运用思维导图明确文章结构和主题内容。该环节在操作上和整组思维导图绘制过程类似,只是关注对象较少。例如,在学习《燕子》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整体浏览,然后画出“燕子”中央图,快读课文,理出文章主干,即:歇息美、外形美、春之美、飞行美,再由此画出羽毛、尾巴、翅膀等词语,这样一篇文章的思维导图也就明确了。(2)突破重难点。为了确保思维导图式的教学效果,上述所说的绘图必须是在学生有过预习的基础上,然后才能为突出文章重难点服务。例如:《少年闰土》一文着重描写了相识、回忆、分别与交谈四个层面,交谈是文中的重难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老师必须整合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进行思维导图透析,并且以框架或者绘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导图中准确地勾勒出文章的整体框架。从导图中,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交谈”的重要性,然后再结合捡贝壳、雪中捕鸟、看瓜刺渣、看鱼潮汛等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3)巩固理解。在思维导图教学中,它能够将多个知识点通过连线与节点将其连接起来,由点变块,由块成网,从而避免杂乱无章的知识堆扎。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特征,从各个层面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点,以达到巩固内容与知识点的要求。例如,在《草原》一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课文内容与基本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最后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力的教学要求。

三、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小学语文教学要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例如,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同步制作思维导图。本篇文章共分为三段:第一段将时间、地点、人物等阐述出来;第二段对毛主席挖井的事迹进行了讲述;最后一段则对文章的主旨进行了表达。学生通过制作这样的思维导图,能够高效理解文章结构与主旨,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成效。又如,教学《静夜思》一文时,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阅读,且分别将思维导图制作出来。完成诗歌阅读后,小组之间对各自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分享。不同学生在问题思考角度方面出现较大的差异,有学生着重思考了诗歌中的比喻,也有学生则对比了“低头、抬头”的动作。通过这样的分享交流,进一步完善了思维导图,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帮助学生更加透彻、深刻地理解诗歌主旨。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改善,具有较大价值。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章节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应用思维导图,重新梳理与设计教学流程,促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