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研究
作者: 马燕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要求:“理解文章内容,领会表达技巧,培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习古代工匠的创新精神,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有敬畏之心和自豪之感,并进一步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在此,笔者就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了一定的实践研究。
一、重视课堂导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妙地借助教学导入的力量,设置有效的课前导入,在课堂伊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引学生进入多彩的语文世界,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巧妙地设置导入可以选取多种方法,如故事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小故事引入具体的语文内容学习,学习鲁迅的文章时可以讲讲鲁迅生平的故事,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准备与其相关的名人轶事或者奇闻趣事等,既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通过讲述小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无限的遐想,由此激发其创新思维。歌曲导入是一种较好的导入方法。音乐既能陶冶人的情操,又能抒发情感,所以其对人的吸引力往往更甚于枯燥的文字。好的音乐能够带领人感受充满诗意的世界,让人的思维跟随旋律而不断变化,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歌曲作为课堂导入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例如教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艰涩的古言一般会让学生心生怯意,如果在课堂以周杰伦的同名流行歌曲《兰亭序》作为导入,那么学生的感兴趣程度会显著提高,届时再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学习就更简单,学生容易由此产生联想,思维不断创新。利用课堂带入引导学生创新的方法很多,但是不管如何设置,都必须以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为基础,始终围绕这二者进行,并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导入产生的影响,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往的中职语文教学通常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即以讲授为主,比较单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学,很少积极地主动思考问题,思维方式比较呆板,缺乏活力,教学效果不显著。新课标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变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今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中职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将中职语文课堂变得更具活力。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使课件变得更形象、生动,通过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传递语文知识,同时也可以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创新。例如在教学毛主席著名词作《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图片、资料等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词的创作背景,同时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引导学生自主想象词作描绘的是何种景象,与作者感同身受,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然后更深层次地领悟作者在词中赋予的思想感情。通过逐字逐句地分析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断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优化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创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转变之前的讲解为讨论。只有如此才可以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是一种扩散回环的模式,其重视教学课堂的创造性。例如,教师在教授《过秦论》这篇课文的时候,针对课文中提及的秦国灭亡的原因,贾谊认为是秦国缺少仁义,尽管课文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可是其观点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教师要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讨,从而使学生形成新型的观点。教师问学生:“倘若秦国可以跟贾谊想象的那样施行仁政而不施行暴政,那么会不会灭亡呢?”如此提问能够激发学生查询有关的历史资料,从而进行求证,在阅读分析中学生能够探究到不少的问题,如六国的灭亡跟其变法中途废止或不进行变法、因循守旧、背离民心、政治腐败等有关,还与统治阶级不信任、不团结一致、钩心斗角有关。在要求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并形成一致的观点,只要有理有据就可以,如此教学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如教学《鸿门宴》,很多教师将这一课作为简单的文言文来讲,主要关注文中的字词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语言知识,对人文性关注较少,这就不能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甚至会使学生失去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的内涵,有创造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觉得《鸿门宴》这篇课文中最不合理的地方在哪里?说明原因。”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质疑文本,不同的学生会做出不同的思考,说明原因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而且与音乐、绘画以及表演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如在学习话剧《雷雨》的过程中,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进行表演实践。学生在刚开始排练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如道具的制作和选取、服装如何解决等问题。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