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作者: 洪霞

【摘要】儿童是爱美的, 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 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开展主题单元式的"深度教学",应该是基于价值引领的教学、真实情境的教学、高质量问题的教学,更是基于思辨的教学、微探究的研究性教学。本文以浙美版美术教材"传统纹样"单元为例,探索以主题单元式的教学设计,实现美术课堂的深度学习。

一、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

(一)强烈的色彩刺激

对于儿童来说,鲜明的颜色常常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 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 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因此,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利用色彩鲜明的图片或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历史中的传统纹样

1.通过前期对纹样的学习了解后,让学生描述对纹样的理解,引起大家的共鸣。传统纹样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变化?传统纹样的哪些方面体现了民风民俗?研究和学习传统纹样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2.出示有关传统纹样的介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请同学们分组研究传统纹样的演变过程和不同特点,制作一张思维导图,还可以在分枝上画相关的小插图。

3.作品展示,点评。请同学们讲一讲绘制的思维导图。说一说,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哪些元素运用到服饰、家居、器具的设计中?可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绘制带有这些元素的作品。思维导图如下所示。

(二)注意力的分散与集中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容易注意某个细节而忽视整体,或者注意整体而忽视其他细节。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 绘画作品看。 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作品,培养他们的整体意识和细节把握能力。

【案例2】匠人笔下的传统纹样一皮影

1.感知材料:摸一摸、闻一闻。通过观察、触摸调动视觉、触觉、嗅觉直观感受皮影的材料特点和纹饰图案;再通过观赏皮影的制作工艺,拉近学生与民俗艺术的距离,了解皮影的制作方式、材料特点,为之后尝试用材料制作皮影打下基础。

2.尝试材料:发现材料魅力。经过前期对皮影的了解,学生知道制作皮影的材料需要有一定的韧性,还自主探究了不同材料的物品,如纸板、透明胶片、刮画纸等。纸板是最常见的材料,随手可得而且易于上色和雕刻,但是韧性不够;透明胶片韧性较好,但不容易画图和上色;刮画纸有着绚烂的底色,如红、黑、黄、蓝等传统色彩,能迅速创作出传统皮影敷色的效果,简单易得,成为学生非常喜欢的材料。

3.创新材料:"旧"皮影"新"样式。学生在设计皮影纹样时,参考"历史中的传统纹样"一课的思维导图,找到相关知识内容、提取纹样元素,结合学过的纹样知识等装饰美化皮影。

对皮影制作材料的实验与探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让学生体验到发现与创造的快乐,获得艺术创造的成就感。

(三)无意识的欣赏

儿童在欣赏作品时,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受情绪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他们用理性的眼光去欣赏作品。

(四)生活经验的融入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欣赏过程中,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

【案例4】传统""纹样,时尚新生活

结合金华本土各种极具中国特色的餐具用品,生活中的物件、服装等,通过图片、视频,结合实物展示以及学生表演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等感觉,多角度观察、了解物件上的纹样。让学生在欣赏、体验中更好地理解"传统纹饰"所蕴含的美。同时学生在自主创编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加工,并创设生活中真实有趣的情境,思维的独创性也得到了锻炼。

如探访民俗博物馆。金华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众多优质的文化博物馆为传统民俗纹样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以小队活动的形式,走访周边美术场馆,搜集传统民俗纹样相关资料。通过探访、拍照、录像和访谈,了解相关传统民俗纹样知识。

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

(一)引导观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作品,发现作品中的细节和美感。

(二)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情感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三)启发想象: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由想象、创作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

(四)交流讨论: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欣赏体验和感受,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以单元为依据,聚集深度学习能力

(一)促进美术课堂的深度教学

通过欣赏教学的课堂实践,在不断总结、归纳、提炼中,构建了主题单元式教学的课堂模式。

在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欣赏主题的探究学习,引发对课堂内容的深度思考。在展示与评价作品时,学生再次反思自己作品存在的优缺点,并对作品进行补充与完善,以更好促进美术课堂的深度教学。

(二)提升学生深度学习能力

欣赏教学能体现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时,找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整体上对学科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单元学习活动,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迁移内化解决真实问题"的高阶能力。

(三)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品格形成

经过对"传统纹样"单元教学的探索、实践,学生对传统纹样这种富含民族艺术的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业内容的表现形式也变得丰富、新颖。通过对"传统纹样"主题单元的学习,学生在传统艺术中受到美的熏陶,认识到传统纹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文化自信,促进优秀品质的形成。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艺术的海洋中畅游,感受美的力量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