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与整体观念

作者: 赵洁

汪曾祺的散文特色是表面上云淡风轻,实则内涵深邃,看似无心,却是有意,耐人咀嚼,平淡而隽永,不易读懂,想要读懂需要具有系统思维与整体观念。

何为系统思维?即根据对象的特征,从整体出发,着眼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以期实现系统目标。最优化的系统思维,不仅有效地简化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还有助于整体观念的建立。

常见的系统思维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整体法二、结构法

三、要素法四、功能法

罗晓晖老师解读《昆明的雨》一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一、文本内容的初步梳理二、内容之间的结构关系三、引文的研究

四、结语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以上几点正是一般情况下文本分析会经历的几个环节:

1、整体框架把握

2、表意单元切分

3、表意单元之间的结构关系分析

4、主题结论概括

这四个环节体现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有效运用,它正属于系统思维范畴。

文本是一个自足自洽的意义表达系统,我们要把文本当作一个系统来处理,首先需要在大致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基于对文本的宏观观察,大致确定文意走向,看出文本的整体框架,实现对文本内容的初步梳理。罗晓晖老师认为整体性理解散文的基础是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性的初步梳理,须对全文各个表意单元的的大意进行较为准确的概括。例如《昆明的雨》这篇散文我们按照文本出现的先后顺序从整体上概括总结出各个表一单元的要点信息。

至此,文中内容已基本上被完整描述。但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情理的内在联系,尚未浮现出来。上述梳理只是第一步,而内容之间的条理尚不清晰。于是需要下一步:对文本内容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加以分析。

细读文本, 分析“我”对当天的吃食和使用的容器记忆犹新这个细节,说明当天的这个经历难忘。写“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 这个细节,不写关于自己正在做的事喝酒,却是描写屋檐下避雨的鸡的无聊的形态。这个细节之所以触动了“我”,是因为具有象征意味。 把脑袋藏起来,暗示什么事都不用想——联系到本段主题“乡愁”,即战乱期间流落昆明,想家也是白想,那就干脆不想好了。分析至此,我们发现了本段跟前文之间深刻的关联:前文之所以写各种菌子好吃,杨梅好吃,这都是“我”“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的结果--在昆明的“我”实际上是非常思念家乡的,然而战乱期间,归家绝无可能,与其日日思乡,不如用“吃”来分散或转移思乡的愁苦;描写雨湿木香花的细节是借此表现当时自己无奈、无聊和低沉的情绪。

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出初步结论:本文看似形散神却不散,整体上集中表现的隐含情感,实际上是当日流落昆明的乡愁。

紧接着围绕这个结论试图去解读文本中与之相关的几个疑点是否可行?

疑点1:“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明明说“有时”,这就意味着乡愁不是情感主线,在昆明的“我”多数时间是没有“乡愁”的。

疑点2:写仙人掌的部分,跟乡愁看起来没有关系。这怎么统合到乡愁这个主题理解之下?

疑点3:既然全文实质上是表现当日思乡愁苦以及寻求安慰的,那么为什么说“我想念昆明的雨”? 愁苦是值得想念的吗?

通过对文本信息的分析与综合可知本文的初步结论是正确的。乡愁是本文的内在情感,而多数笔墨所表现的,则是昆明的美食和温暖的人情对乡愁的抚慰。这种抚慰,恰好是作者想念昆明的雨的重要原因,至此我们感知到文本中这些形式上“怎么说”的内容看似彼此无关联的信息皆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服务,可见分析散文性文本除了进行系统思维,整体观念也应有,因为对文本某一方面进行的分析都要凌驾于一个整体观念即文本主题之上。

文本中出现的一切信息要素存在即合理,都是为揭示主题服务。因此本文中的两处引文需要适度关注,琢磨其隐蔽的意义。

“城春草木深”是杜甫的诗句。此句的前句是“国破山河在”, 文本中有暗示当时国破流离的意思。“孟夏草木长”是陶渊明的诗句,描写夏天景象。结合上下语段分析,文中的这两句诗前后相续,不止于季节相连的时间逻辑,也存在着隐含的情感逻辑。从杜甫的忧国伤时,到渊明的自求心安,全文正好呼应了这一逻辑。对于国破不能归家无能为力,转而通过对食物和人情的欣赏来化解的哀痛。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是暗引,是因为作者预设读者都了解李商隐这首诗,没必要把诗句明确地引用出来。此处引用有两个关键点:一是 表达作者内心思念的愁苦,暗示自己作为“久客”他乡者的归家无望。 二是呼应了四十年后写作时回味当年的怀念的心境。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运用分析与综合这种系统思维去解读文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建构全局观念,揭示主旨。

当我们完成前面的几个分析步骤后,此时的关键转为以合理的、恰如其分的措辞完成对主题结论的描述。本文的情感内核是乡愁,了解了这一点,才是读懂了此文。本文中大量的内容是“我”在乡愁中对愁苦的化解,这种化解来自昆明美好人事物对“我”的愁苦的抚慰,也暗含着“我”在愁苦中顽强生存的努力。这正是“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根本原因。“我”所怀念的与其说是“昆明的雨”,不如说是自己在那个国破流离的时刻的一段特殊的人生。

分析文本的过程,我们不仅洞察到文本内核,同时也会发现文本内容与形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分析文本“说什么”了解到“怎么说”,逐渐了解到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情感表达方式等信息,层层深入地解读出文本的写作特色为何?也真正体会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特色。

文本解读之路千千万,但若想真正地洞察文本,揭示其内核,具备系统思维与整体观念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