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探究
作者: 袁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成就为目标,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过程性评价注重发挥评价的诊断、引导、改进、激励功能,终结性评价注重发挥评价学生地理课程学业成就的作用。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和自我改进,使评价真正成为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学习评价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水平展开,充分运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方式,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变化及学习成果等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评价应伴随整个学习活动过程。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问题探讨的深度,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最终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可见,新课标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高度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此,笔者现就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予以探究。
一、树立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的教学评价理念
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中,要树立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的教学评价理念。(1)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宗旨,坚持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树立科学的质量观。(2)要以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为基本依据,多途径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达成课程目标要求的学业成就等信息,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科学、客观、准确和有效地测评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3)要充分发挥评价对地理课程日常教学的正面导向作用,切实引导地理教学方式方法朝着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转变;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扩展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在诊断和激励学生地理学习的同时,也帮助教师改进地理教学方式。因此,在构建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时应该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评价的基础还要最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之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它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更好地将地理知识内化到学生的意识中,将地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自身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地理课程教学评价关注学习过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过程性评价侧重评价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进步情况,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需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来说,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在问题的提出或者知识的讲解时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当学生存在困惑时,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及时对学生提供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开展教学,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实效性。具体来说,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和神态动作等,如果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渴望表现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机会,并且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如果学生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时,教师也要及时提供帮助,化解学生心中的疑惑。例如,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中的《地形和地势》一节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课堂:“在北方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我们看到草原一马平川,但是在南方的横断山脉,我们看到周边地势险要,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这样趣味性的提问,学生就会被深深吸引,使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学生,如学生不了解为何西藏地区地势高,而东北地区地势较低,这时教师就要向学生讲解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对于可以举一反三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肯定。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且适时地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指向的教学评价强调知识实践与运用
课堂评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作业评价可以对学生的知识灵活运用情况进行考察。教师在讲解相关课程内容后,可以为学生布置习题,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初中地理的考试题型可以看出,很多题目都与表格、图形紧密关联,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例如,学习《天气与气候》这一章中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节时,学生会接触到柱状图、表格、气温变化曲线图,教师要把每一种图形工具的作用向学生说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时间、温度、地理位置等因素,使学生正确做出解答。在讲解相关内容之后,教师要通过适当的习题加以巩固和强化,并且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习题内容,采用评价策略,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如,近10年我国北方的气温变化曲线图中,题目中要求学生分析11月到次年4月温度变化和平均温度值。如果学生参考夏季的气温数值,那么就不能找到正确答案,教师需要在评价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之外,还可以采用小组互评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集思广益、查漏补缺。又如,在完成《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学习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当地自然资源情况,使学生根据组内情况进行分工协作,自主分配任务。经实践调查后编制实践报告,并由小组自主选取实践作业汇报人,讲述小组实践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分工协作情况及汇报结果予以评价,分析该组分工是否合理、实践方向是否准确、实践结果是否完整等,对学生进行引导性评价,结合学生表现予以鼓励,将教学、实践、评价融合为整体,在教、学、评一体化驱动下,从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