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教学探讨

作者: 汪静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是研究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身体健康,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的一门科学,它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树立科学全面的保育观、健康观。《学前儿童卫生保健》以各类托幼机构幼儿教师(保育员)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为课程目标,以保教工作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为课程核心,以教学单元构建课程内容,的能力导向。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学前教育机构需求、学时认知规律为依据确定的。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课程内容的选择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来设计的,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在此,笔者就中等职业学校《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教学作了一定探讨。

一、激发课程学习兴趣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严格按照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内容的属性也是许多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因为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枯燥感而导致他们无法专心上课,逐渐无法跟上教学的进程,逐渐形成了认知差异。另外一方面,学生自身的学习素质也是影响他们课程成绩的关键因素。很多学生对于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的学习意义,更谈不上具备去主动学习的意识。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的老师要积极转变课堂教学的形式,充实课程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工作理想,促使学生认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这一学科,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一节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准备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材料、教学资源。我们不妨以真实的案例,利用相关软件将其制作成动画的形式,以此来构建与教学内容紧紧相联系的案例场景。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而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是一门偏应用型的学科,因为所学的很多知识都是需要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去实践的,但是很多学生将其理解为理论型的学科,这其实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学生对保健技能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甚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相对丰富的应用型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他们实际操作能力,以此形成他们在今后工作中的行为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例如,在教学《常用的急救技术》一节时,首先要考虑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处理当儿童遇到意外情况时,如何对他们进行科学急救。科学急救的方法包括快速止血、人工呼吸等等,这些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知识当然不能让学生对他们只局限于书面文字上的记忆和了解,当然需要学生们具备实际操作经验和能力,以图当儿童真正遇到类似意外时,学生们能够展现出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急救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两两为组,一个担任被救者,一个担任施救者,然后互换身份。在这个过程中,彼此体会施救者和被救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施救要领等等,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动手的练习,体会如何应对紧急情况。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教学方法的采取得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适宜的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手段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在《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剖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在教学中根据讲授的具体内容安排相关案例进行讨论。案例的选择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能力,难易适度。讨论时要以小组为单位,并进行分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写出简单的分析报告,从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及预防》这一章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学前儿童常见病的典型特征和护理知识,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病例,提出该幼儿患了哪种疾病,该如何预防?教师通过列举实例,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我们以往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这门课程的评价主要以测验、考试的形式为主,这样的评价手段相对单一,评价结果也缺乏全面性,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这门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进行革新,采用更为科学客观、全面合理的方式来实现对师生的行为评价,需要我们把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动手实践训练结合起来,使评价结果更为全面。例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组成,可以从课堂出勤情况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从日常测试情况来考核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从自学情况来考核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课堂表现情况来考核学生对专业的热衷程度等等,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动手实践的情况、作业完成的情况纳入到成绩的组成部分之中。对于学生的文字书面评价,不妨把用人单位的评价、任课老师的评价、小组自评、学生自我评价这些都纳入其中,对于一门应用型的课程来说,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参与程度,还能够使考察学生的手段变得全面丰富,对于提高此专业学生的保育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然,我们也不难看出,若是要增强《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评价的科学性、高效性,学校也需要为学生创设更多、更好的实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