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网络班报,助力学生习作

作者: 姚小兰 

【摘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尤其是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独立安排习作单元,习作能力的培养极为关键。然而小学习作教学的应试性、功利心使得教师作前指导过度,评价方式单一,学生“谈作文而色变”。以“网络班报”为依托,提供发表习作的平台,借机促使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习作欲,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网络班报  创办模式

“网络班报”是指学生自主编辑的,运用文字、图形、图象处理软件所创作的电子小报。选取学生推荐的美文或原创的优秀习作进行发表,并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的班级相册进行发布,师生、家长人人可以阅读、点评。发行目的是激发学生海量阅读兴趣,并以读促写,提升学生的动笔欲望和习作能力,并助教师走出一条具有班级特色、课本与课外,学生个性表达相结合的习作指导之路。在实践中,我借鉴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作文周报》的创办形式,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摸索出了一套行之可效的网络班报创建模式。

一、设计报头

当我将办班报的想法告知学生时,他们的小眼睛都发光了,那种对新事物的热情、好奇让我心动。经过讨论,我们将班报名定为:乐学园。这改编自《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巴学园”——孩子们的天堂,希望通过班报营造一种爱学习、爱写作的氛围,使其成为孩子们习作的天堂。

二、确定栏目

班报分为三大版块。第一板块:为师悟语。每期主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而定,如新学期开学都会进行班级环境布置评比,老师就在班报上发通知,征集绿色植物,并开绿色植物介绍会;第二板块:阅读天地。内容包括“好书推荐”、“阅读链接”、“美文欣赏”、“报刊文摘”等,旨在扩大孩子们的阅读量与阅读面。第三板块:习作园地——佳作欣赏(习作展示台)、读者回应(习作点评栏)。遇到稿件数目较多时,适时推出作文增刊或专刊。

由于班报的发布平台是网络,通过微信相册发布,第一读者是家长,而后才是孩子,很多时候为了避免孩子长时间看手机,家长会打印成纸质稿或陪在一旁进行亲子共读。所以在试发行两期后,我接受家长的建议,进行适当改版:在“习作胜地”版块下增设“小作家专栏”,以免发表的名额被优秀生占用,影响其他孩子的习作积极性;“为师悟语”版块改成“家校园地”,将它作为家校联系、家长学习的辅助平台,如“家长寄语”。

三、征集稿件

“家校园地”栏目中的“家长寄语”和“育儿妙招”由家长志愿者提供稿件,鼓励原创,也可转载优秀的育儿文章;“阅读天地”版块中“美文欣赏”、“报刊文摘”的文章由学生或家长从课外阅读中推荐转载,“课内链接”稿件由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小组成员就某一个内容的探讨。如四人小组围绕“细节描写”这一内容结合课文实例展开讨论,并将讨论过程与内容记录下来,投稿分享。“习作胜地”中的佳作主要来自于优秀的单元作文和周记,读后点评将择优刊登在“读者回应”栏目中。

四、组建团队

前几期班报由我亲自带着两名语文课代表完成审稿、班刊制作,等她们了解班刊制作流程后,我便重心下移,任命她俩为正副总编辑,负责招募人员成立编辑部。

成立后,我召集成员开会,确定选稿的原则:推荐类文章内容健康,积极向上,适合中高年级学生阅读,以名家名作为先;创作类文章假、大、空的不收、大篇幅抄袭的不收、雷同老套的不收。编辑部择优选出部分文章,给出修改意见后发还作者,再由作者将电子稿发到校对人员的邮箱。校对无误的佳作再回到编辑手中,由他分配任务进行班报制作。

一般情况下,一人认领一个版面,完成后发给总编,总编整合后交由老师把关。而我要做的就是将过关的电子班报在学校微信公众号的相册中进行发布,提醒全体学生及家长及时阅读、留言。就这样,一套选稿、编辑、交稿的流程就定型了。

由于编辑部只有六人,班报版面多,学生来稿数目又大,稿件修改后又需二次审核,每个人工作量都很大,所以一段时间后,编辑部再次招募成员。除了正副主编,其余四人任组长,各自成立一组,分别为组稿组、审稿组、编委组、美编组,并合作制定了工作制度。

五、编辑班报

编辑部新成员经过我的培训和编辑部小老师的帮扶,掌握用Word或PPT来制作电子小报的技能。因学生学习任务较重,班报编辑只能占用电脑课或课余时间,所以为减轻负担,编辑部的各组员各司其职,轮流上岗,争取每人轮到出一期,重在体验编报的成就感、满足感。

六、网络发布

学生编辑完班报后,电子稿形式发回老师,老师进行最后把关,确保内容健康向上,版面清晰美观。最后也有老师发布在学校微信公众号的“班级相册”中,供全校师生及家长共读。

七、读者点评

班报发布后,教师以点对点短信的方式通知到每一个孩子,确保孩子及时阅读,并发表读后感受。感受发自内心即可,可长可短,不做硬性要求。因为我们发报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带着硬性任务有负担地读、评,而是让孩子在阅读班报的过程中提升阅读的量,体验习作的魅力,激发孩子主动参与到课外阅读中来,增强习作投稿、发表的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盖茨曾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网络班报给了孩子们发表作文的平台,给了他们成功的机会,也成了他们提升习作能力的一大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