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职班主任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综合干预策略
作者: 曾伟在党和国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实施五育并举、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时代,职业教育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类型之一,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扩展,职业院校学生已成为当今社会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与此同时,2019-2020年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项大规模中职生心理健康普测的结果显示,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认同感低、对学校和家庭信任度不高、自卑、抑郁、焦虑、人际交往敏感、学业就业困难等,问题是日益严重,
中职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和教育的实施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与学生接触频繁,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着较为直观的了解。尽管许多班主任已经积极尝试并实践了多种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之处。首先,在心理问题的识别与评估方面,虽然班主任们通过日常观察和沟通能够发现一些明显的心理问题,但对于一些隐蔽或复杂的心理问题,需要借助专业的评估工具和方法时存在专业性不足。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与实施方面,虽然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程内容和形式仍显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加之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数量有限,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主要由班主任承担,表现出心理健康活动的组织和参与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兴趣不高。在个性化心理辅导的开展方面,虽然班主任们已经尝试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策略,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对于某些特殊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班主任可能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提供有效的辅导。此外,在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方面,虽然已经认识到家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影响,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障碍,缺乏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针对以上问题,中职班主任在应对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实效。
首先有效的沟通能解决99%心理问题。中职班主任应主动与学生定期进行沟通交流。在沟通过程中,班主任应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支持。同时,建设好和谐的班级氛围,促进情感交流。班级氛围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中职班主任应努力创设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支持。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学生团建、班会课、组织班级活动等方式,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班主任还应鼓励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区别于学生间交往不当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职班主任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更精准地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例如,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学习状态等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系统能够自动预警潜在的心理风险,为班主任提供及时的干预依据。此外,VR和AR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为学生创造更加沉浸式的体验,提升教育效果。
在个性化心理辅导方面,中职班主任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通过引入多元化的辅导方法和手段,如认知行为疗法、艺术疗法等,班主任可以更加灵活地应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班主任还需要加强自身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辅导能力和水平。在个性化心理辅导过程中,班主任需要特别注意倾听与表达技巧的运用。倾听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关键,班主任应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不打断、不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同时,班主任也要学会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避免使用过于严厉或过于柔和的措辞,以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或误解。此外,班主任在辅导过程中还需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和尊严。心理辅导涉及学生的个人情感和隐私,班主任应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不在未经学生同意的情况下泄露学生的个人信息。
家校合作也是未来改进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班主任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心理状况,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辅导策略。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现代通讯工具,建立家校互动平台,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最后,中职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中职群体学生较普高群体更为复杂,中职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一个心理健康的中职班主任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工作效率。相反,如果班主任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可能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其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学生的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班主任自身也应该注重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提升,学会自我调节和缓解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