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 卢笙华

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重任。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期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小学高段语文阅读课堂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小学高段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首先,教学方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强调培养创造性思维显得尤为必要。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活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二、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

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主要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通过后天思考和锻炼而来的一种素质。[1]

创造性思维培养与小学高段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语文阅读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接触各种类型的文本,能够激发想象力和联想力,形成独特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文本解读、观点阐述和讨论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锻炼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学生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种过程正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因此,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阅读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升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

在六年级语文的课堂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尤为关键。以下是几个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并发展批判性思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文本,体验角色的情感与思想;或者利用情景模拟,将阅读材料中的情节搬到课堂上,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来。

拓展阅读材料。教师可以选择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阅读材料,如一些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充满想象力的科幻小说等。这些材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主搜集和分享阅读材料,通过互相交流拓宽阅读视野,丰富知识背景。

鼓励提问与讨论。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耐心解答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这样的讨论能够让学生在碰撞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