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美术教学创新研究
作者: 宋新苗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和认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如下几种:其一是利用美术教材。当下所用的美术教材中,有生动有趣的想象画、卡通画,以及世界各国著名画家的作品或优秀的儿童作品等。其二是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走近学生,了解、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情感。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尊敬和爱戴美术教师,才可能更加喜爱美术科目。其三是运用美术教学策略。一方面是教学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主要是凭借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联系实物帮助学生产生联想,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引起学生的绘画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引发想象
小学阶段的学生绘画大都局限于临摹,或凭借印象来画,看别人怎么画,自己就照着怎么画,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采用“一问多思”“一题多现”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想象,训练其发散性思维。如,画“风”这一主题,很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可以设置疑问“大风吹来了,你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会忙不迭地说出很多答案:“树枝弯了”“树叶、尘土满天飞”等。自然也就画出了独具特色、属于他们自己的画。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好探究,易兴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给学生营造以趣生情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视听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中性思维。
三、肯定创新
当下我国小学美术授课模式来看,一些教师仍采用严谨的环环相扣的教学模式,但实质上仍然不改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教者费心,学者费力。创造能力是指人在某一领域内表现出来的独特、杰出、非凡而有价值的才能,它并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出发点,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个性、有特点、有专长,从而善于发现,敢于表现,标新立异。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绘画技法,也应该经常带学生去写生,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比较、思考。这样,学生会为自己的创造感到自豪和愉快,从而提高美术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活跃思维,创作出更多的创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