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语文展特色 创新作业我先行
作者: 刘荣进 李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实践表明,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文,学会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作业真正作用于学生的潜能开发?从易于学生接受的角度出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主动的学习心态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需为其搭建阶梯——创新作业设计的形式,让学生把作业当作自我展示的宝地,让作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创新作业,谈一些自己的思考与尝试。
一、学生自主布置与选择作业
传统形式的作业主要以教师为设计主体,学生被动完成,这无形中使学生失去了对作业探究的主动权,完成过程也缺乏积极主动性。所以我打破常规,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学习水平自主布置与选择作业,调动学生作业参与的积极性,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成为作业布置的主体,拥有自主权和参与权,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热情。
例如:我们学习了《白鹭》这篇课文,刘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来当小老师,为这篇课文布置作业,具体如下:
基础作业:此类作业让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积累,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作业难度不大,能保障学生轻易完成。
提高作业:此类作业重视基础知识的迁移和内化,针对学习能力中等及偏上的学生,作业难度有所提升。
拓展作业:此类作业重视发展思维、开阔学生视野,作业难度最大,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就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据知识能力来完成不同的作业类型。
通过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作业设置,既能帮助学生充分积累与巩固知识,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二、爱上阅读,让作业“主动化”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层层递进的境界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实与课内学习相比,课外时间的学习内容更为广泛,意义也更深远。虽然阅读是老生常谈,但如何在生活中培养起阅读的习惯,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为了让每一名学生尽享读书之乐,在书籍的世界中接受知识的洗礼,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阅读作业:
1.“书香满屋”,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个温馨静怡的阅读环境是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最好的办法。为此要求父母配合,用书来装点日常家居环境,让家充满书香,房房有书、处处有书、唾手可得。
2.“陪伴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我要求父母与孩子一起聊书,一同看书读报,遇上好玩的段落,彼此共读,彼此探索,那种从阅读中获得的快乐,会很自然地传导给孩子,促其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3.“贵在坚持”,培养孩子阅读的情怀,每次亲子阅读,要求父母都拍照留念,在班级微信群中进行发布和分享。
三、实践活动,让作业“生动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语文作业的设计应将课内外语文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理论。那么,课本的内容不再是冰冷的图画,而是立体的生活,是我们身边的某一处景,某一件事,某一个人。
如:前几天冬至,我借此机会就布置了主题为“亲子包饺子”的作业,具体设计如下:
作业主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越来越好,孩子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为了让他们体验妈妈及家人劳动的辛苦,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特开本次的“冬至,亲子包饺子”主题活动,正好利用节气来让大家一起参社会实践活动,既有教育意义,又能达到亲子交流的意义。
刚入秋不久,我布置了主题“一叶知秋,创意诗画”。
学习第一单元,根据语文要素及实际班级情况,我布置了主题为“班级公约”。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参与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受到熏陶,从生活实践中领悟语文内涵的作业相当于给孩子一把钥匙,一把从课文走向生活的钥匙,一把自主探究生活、理解课文内容的钥匙。以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为火种,点燃孩子心中学习语文的热情,让生活成为孩子特殊的课堂。而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和生动化,正是此类作业设计的目标。
总之,我的创新作业内容尽量的能结合热点时事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提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知识迁移和作用的能力。作业版面精美、生动、趣味,图文并茂,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语文这门富有人文关怀的学科。正如肖川博士所说: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它为孩子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全部的生活之中。创新作业,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去深入研究学生,研究作业,为每一个孩子送上适合他们“口味”。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精美“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