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把握新趋势

作者: 钱磊 张娜

“跨学科学习”是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增的“拓展性学习任务群(整体阅读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的内容之一。“跨学科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各学科教学活动都是分科进行的,没有整合,没有融会贯通,学习效果不够理想。“跨学科学习”是非常新颖而开放的学习方法,能够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对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的指导呢?2022年的新课标中给出了“教学提示”,其中提到要“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增强跨学科学习的计划性和目标意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灵活地运用跨学科教学,建立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大语文观。

怎样巧妙运用跨学科学习,构建开放性的语文大课堂?

一、语文遇见美术,活色生香

在指导学生学习和鲁迅有关的主题单元时,老师可让学生熟读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了解其中人物个性特点,要求学生创作《故乡》的连环画。根据这篇小说的情节,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负责“回故乡”、“在故乡的所见所闻”、“离开故乡”等内容。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板块,统一用A3纸张绘制彩色图画,配上文字介绍,标上页码,接着将图画按照时间顺序排版,在教室走廊展示作品,引来学校很多小伙伴驻足欣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就是语文结合美术的巨大魅力。还常常让学生绘制单元或者是课文的思维导图,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一举多得。

二、语文遇见音乐,悦耳灵动

学到古诗词,老师可播放经典的古诗词歌曲,让学生在悦耳音乐声中体会诗词的音韵美。语文与音乐相结合,文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的跨学科学习,对学生有神奇的吸引力。

三、语文遇见科学,神奇有趣

在学到《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时,针对两小儿争论的问题,怎样跟学生解释这些科学现象呢?需要用到科学知识。老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视频《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道理》,让学生明白科学真相,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语文内容。再如,指导学生学习《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这一课,针对课文中提到的“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了”有趣现象,可借助视频《石蕊试纸酸碱检测》,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这一奇妙的科学现象,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

其实,科学课也有很多的科学现象需要学生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来解决问题,比如科学实验报告、实验演示介绍、参赛演讲、实验小论文等,无不在跨学科的学习中体现了语文的学习能力。

四、语文融合历史,底蕴厚重

自古文史不分家。在语文学习新课时,老师常常会借助时代背景、涉及的历史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尤其是学习古诗词,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诗词作者的经历等,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再如指导学生写游记一类的文章,有同学想写参观博物馆时看到的一个古代的文物,他想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这种古董文物的喜爱和赞美,往往就要用语文知识中的比喻或者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写,这就是语文和历史科目的高度融合。

五、语文遇见信息技术,锦上添花

语文课堂可以发挥大数据优势,分析和诊断学生学业表现,优化教学,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和个性化指导。比如在学生作文评改中,老师会借助智能评改“阅神”平台。在平板作文教学课上,将学生当堂的作文初稿拍照上传,点击“批阅”按钮,仅需10秒钟就会呈现批改结果。而后将评改报告再次推送到学生的平板电脑。学生根据评价结果,立刻进行习作的第二次修改,与此同时,平台也把学生的作文情况数据汇总反馈到教师端,让老师可以根据系统中的数据,查看到班里的作文数据情况,对于某类问题,及时作出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教师可以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

六、语文遇见数学,结论有理有据

语文测练中,会遇到一些图表题。比如,给出小学生上网的一个数据,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得到结论。这里难免会用到一些加、减法的数学知识,在语文课堂融入数学学科加减法等学科知识来分析语文问题,得出结论,这就是跨学科有效性融合带来的好处。

2022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跨学科学习”将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只要语文老师能够巧妙地利用“跨学科学习”,就一定能实现语文能力与跨学科综合素养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