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运用生活素材的具体策略

作者: 林文君

摘要:科学课程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意义重大。在科学课程教学中,需要注意到教学方法的优化,尤其是要注重对生活素材的运用,基于生活素材来创新科学教学,让科学教学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针对生活素材在初中科学中所能起到的教学作用展开分析,探讨运用生活素材展开教学的基本原则,提出运用生活素材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初中科学 教学方法 理论知识 生活素材 科学教学

初中科学,包含的知识内容相当多元化,生物、物理、地理、化学等知识都有涉及。这门课程的设立,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对基本的一些科学常识形成了解,并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整体来说,科学课程包含的知识较为理论和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基于生活素材来辅助教学,在生活素材中对科学知识进行讲解,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对科学课程教师来讲,就要对此形成关注,通过合理的渠道,将生活素材有效运用到初中科学教学当中。

一、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运用生活素材的作用

生活素材,就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类素材,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形式,比如生活案例、生活现象、生活实物等。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素材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比如,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和物质密度存在关联,如油浮在水面上,盐会沉入水中,这就和物质的密度存在关联。将生活中的各种素材运用到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能够起到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运用生活素材的基本原则

运用生活素材来展开初中科学教学,能够对教学活动起到积极作用,不过在具体教学实践当中,需要注重到生活素材的合理运用。如果运用不合理,就难以发挥出生活素材的价值。具体来说,在运用生活素材展开科学教学的时候,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一)生活素材类型要丰富

根据前文所述,生活素材本身具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比如生活案例、生活现象、实物素材等。对于这些不同的素材类型,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对其实现充分利用,不能只局限于某类生活素材当中,要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活素材都实现运用,保持丰富性,这样才能让科学教学在生活素材的支撑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方式要灵活多变

除了保持生活素材本身的类型丰富多样之外,还需要关注到对生活素材的具体运用要灵活多变。从当前教学实际来讲,部分教师在运用生活素材的时候,运用方式较为单一,就是引入案例,然后在案例中对相关理论知识展开讲解,没有通过其他手段来运用生活素材,这就导致生活素材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全面。所以,在开展科学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到生活素材的多元化使用,要基于不同的方法形式,将生活素材运用到教学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发挥出生活素材的价值。

(三)注重教学活动趣味性

运用生活素材教学,这本身就是一种具备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更加重视对其中趣味性的挖掘,尽可能增强教学趣味性,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所以,在选择生活素材与使用生活素材的环节,就需要以趣味化为导向,要尽可能选择有趣的生活素材用于教学,也要尽可能使用具有趣味性的方法展开教学,基于教学活动的趣味化构建,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作用。

三、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运用生活素材的具体策略

生活素材作为一种在生活中广泛且普遍存在的素材,其具有丰富的资源。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课程教师要切实理解生活素材具备的教学作用,然后通过合理措施,将生活素材运用到科学教学当中,推动科学教学的创新构建。

(一)基于生活案例导入科学教学

针对科学教学来讲,课堂导入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教学环节。从教学实践来说,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的先导环节,承担着引出新课知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作用。为了让科学教学更加有效,就需要做好课堂导入这个环节的教学工作。因此,就可以从生活中引入一些具体的案例,构建起课堂导入环节,基于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比如,教学《光的反射和折射》这一节的主要知识时,就是物理方面的反射与折射现象。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段叉鱼的视频。视频中一名小孩拿着鱼叉,在河里叉鱼,小孩每一次都瞄准了鱼的位置,但是却始终叉不中。教师展示这样一段视频,先引导学生观看,然后设计思考问题:视频中讲述了什么事情?里边存在什么物理现象?该如何做出解释?小孩应该怎么做才能叉到鱼?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孩明明瞄准了鱼却叉不中,那么说明小孩看到的鱼的位置,可能和鱼实际所在的位置存在差异,所以小孩才一直叉不中鱼。教师可以趁机继续引导,在自然界中有反射和折射的光学现象,叉鱼案例中是否包含这些光学现象呢?通过这样的引导,教师就可以引出折射的知识点,对折射的物理原理做出讲解,之后再对反射进行讲解。在生活案例的引导下,就能让学生对折射与反射形成有效认识。

(二)基于生活现象探究科学知识

课堂导入只是教学活动的前置环节,一堂课的关键,还是在于知识讲解,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主要知识,这才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目的所在。在对课本科学知识进行教学讲解的时候,就可以立足具体的生活现象,从中对包含的科学知识做出探究,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的相关知识。比如,在教学“日食和月食”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在现实生活中,就有日食和月食的天文现象,近些年来也发生过日食与月食,学生有过相关的生活经历。在课堂上对日食和月食进行讲解时,就可以将生活的日食与月食现象引入课堂。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搜集具体的日食或是月食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出来,先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生活中产生的具体日食或月食现象,然后立足具体的生活现象,教师就可以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原因做出分析。基于生活中实际的月食和日食现象,对月食和日食产生的科学原理展开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更加深入理解。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由此拓展延伸:月球本身不会发光,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发光的月亮?这其中就涉及到物理上的反射知识,月球反射太阳照射的光线,从而让本体在视觉上呈现出发光的状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课程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教学科目,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到教学活动的创新构建。以生活素材的运用为载体,从课堂导学、知识讲解、学生实践等方面着手,灵活运用生活素材,推动科学教学的优化构建,在生活素材辅助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丽虹生活素材在初中科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20(2):120- -122.

[2]赵华祯探析初中科学教育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J].好家长,2018(6):56.

[3]叶笛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9(2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