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减负之我见
作者: 王允中小学教师社会性事务多、负担重,为社会广泛热议。究其原因,无外乎三点:
一是教育外部环境问题。一些基层部门、单位开展工作,好多都可以给教育系统下任务。近几年又兴起各类“进校园”活动,对于某些部门而言,只是一项常规工作,但对学校来讲却是大量的“材料困局”,给教师带来沉重负担。许多不切实际“进校园”活动,打破了校园宁静的生态,扰乱了正常教学秩序。还有,当前教育部门配合地方参与的“中心”工作太多,如创文创卫、乡村振兴、巡河护堤等等,这些工作一旦接下,常年持续,久而久之,有人会以为这些也是教育主业。
二是教育部门自身问题。许多学校依然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尚未全面完成“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如某县教育局有近二十个股室,再加上四五个二级机构。每个股室机构每周布置一项工作,落到学校头上就是二十多项。这里有教育教学主责,也难免会有可有可无的社会性事务。近年来校长、教师普遍反映文件多、会议多、检查多、报表多,还有上级要求进行线上学习、关注、答题、投票等,让人应接不暇。有位教师说,她一年间共下载了32个App、关注了21个公众号,教师、校长难以静心、分身。
三是学校规范办学问题。这涉及到办学治校水平和工作效率,如某县一中,2023年秋季开学初,两天内连续召开7道班主任会,这个处室开完那个处室开,老师们叫苦不迭,这是典型的本位主义,不会统筹;还有个别学校热衷于办网站、开公众号,拍视频、作美篇,大搞活动,过度宣传,不讲频次,不讲实际,喧宾夺主,不该显摆的地儿想“火出圈”,该出彩的地方鲜有作为。
教师社会性事务负担过重,一直是广大教师、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给学校减负,必须让校长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到教书育人中去,放到肩负立德树人使命上去。这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声。
为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通知,对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作出部署。通知明确了专项整治的范围和目标。集中整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随意进入校园情况,以及社会事务进校园过程中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和监督管理长效机制,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为此,我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要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进程,坚决纠正不定期搞些动作就是不作为的“旧思维”和处处留痕的形式主义“政绩观”。叫停对学校过多过频的检查评比,把宁静还给校园,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几年来,许多地方纷纷为教师减负拉单子建台账,划红线,明底线,已经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
二要深化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打铁还要自身硬。教师减负,首先要从教育部门做起。教育主管部门及机关要克服“唯我任务独尊”的思想,淡化管理色彩,强化服务意识,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科学谋划、统筹部署工作,为教师、校长松绑、减负,为学校发展营造宽松环境,让学校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办学。
三要加强对学习办学治校的督导监管,其一,要求校长端正办学方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学校长足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业发展和全面发展,才是校长要重点考虑的工作。其二,要求校长规范办学行为,教育教学管理要抓住重点、厘清要点,思路清晰、统筹推进,分清轻重缓急,捋清先后主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避免来回返工事倍功半。其三,要求学校牢记主业主责,抓好教学常规,打造高效课堂,让教师远离杂事纷扰,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体验职业收获,享受职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