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幼儿创造性绘画教学策略
作者: 张春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因此,我们应克服过分强调技巧和标准化的偏向,以免把幼儿创造性的活动降为机械的训练,使其在被动的服从和模仿中丧失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泯灭创造力。
一、引发兴趣,激发幼儿参与绘画创作活动的激情
(一)选择适宜而新颖有趣的内容
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某种动力,这种动力既来自于幼儿固有的自我表现欲望,也可能来自教师的鼓励、支持和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们在选择绘画内容时,除了思考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绘画基础、个别差异等特点外,幼儿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美好的事物,大自然带给他们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都是孩子绘画的基础和丰厚资源。
(二)利用多种绘画形式
幼儿作画的动机就是出于游戏的愿望,他们看重绘画的过程,并从中得到愉悦。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游戏的手段,不断变换绘画形式,才能给幼儿的创作活动带来乐趣。为此,我们开展了“瓶盖印画”、“好玩的刮蜡画”、“有趣的喷刷画”、“沙画”等玩绘画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此之外,老师们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其他的一些绘画形式,例如:瓶上立体画、滚筒画、树叶印画、吹画、食物印画……多形式的绘画内容让孩子更深入的了解到绘画的多样性、丰富性及趣味性,他们把作画过程当做有趣的游戏,感受着线条、形体、色彩的丰富变化。
(三)创新绘画工具,开发多元材料
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挖掘幼儿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开展美术活动,用新颖的美术教育工具,刺激孩子的新鲜感,从而促进幼儿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大自然的沙粒,小石子,树叶,都是孩子们绘画的材料,生活中的瓶子,自己的小手成为随意涂鸦的画布。当牙签在黑色的画纸上刮出美丽的海底世界,漏在桌子上的水在手指滑动中不断变幻出奇妙的画面,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树枝、棉签、弹珠、蔬菜、水果、报纸、瓶子,连身体的手和脚也能成为绘画的材料和工具……
二、支持、鼓励、引导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大胆想象、表现和创造
(一)创设趣味性的情境,提高绘画创作的灵感
“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 那么和游戏相结合的绘画创作,是幼儿快乐的又一个源泉。所以,为了提高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教师们努力设计游戏化活动情境,让幼儿先参加游戏,喜欢绘画,然后进行创作。而实践证明,幼儿即使已经进行过游戏了,在绘画创作后,游戏的热情依然不减,拿着画面表演的情景也是屡见不鲜,孩子对游戏永远都是那样乐此不疲。
(二)让幼儿在说画中展开想象
“说画”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教师们在运用多种手段、媒体给孩子许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孩子进行自由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想法,给孩子充分说的自由,对具有创造性的、离奇古怪的想法,给予肯定、鼓励和赞赏。使孩子养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说的机会,我们采用自己说,和旁边小朋友说、小组说、大家说的形式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在孩子作画时,我们不要求孩子安安静静的不说话,而是根据内容,配以适当的音乐,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想法、故事在作画时讲出来,边画边讲,他们手舞足蹈,尽情地宣泄感情,思维随着情感不断迸放出火花。
(三)尊重幼儿个性化的艺术表现表现方式,放手让孩子想象和创造
在幼儿认知发生冲突的关键时刻,以适宜、有效的指导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通过捕捉活动中的最佳问题情境、投入相关材料、设置系列问题、提醒幼儿回忆相关经验、引导幼儿改造已有经验并将幼儿已经胜任的具体问题概括化等方式,给幼儿的学习“搭架”,让幼儿学会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获取相应能力。
三、放眼评价,让绘画创作不断延伸
(一)注重绘画后的自由交流
孩子喜欢绘画活动,他们会努力地创作整幅作品,同样,他们在创作完毕后,兴趣依然盎然,热衷于和同伴之间的交流。绘画后,我们给孩子五到十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自由讲述,互相审视、交流,渐渐地,他们能说出谁的画颜色搭配的好,谁的画想象得新鲜有趣,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他们共同分享,收获成长。
(二)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幼儿的作品
美好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他们获得了大人们所体验不到的生活情趣,他们的画也因此而透露出一股天真浪漫的稚气,一幅儿童画,就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因此当孩子愿意表达自己的绘画意图和自己最真实的思想时,我们都会对孩子的创造给予肯定,他们也因此增强了绘画的信心,自觉调整好参与的热情,喜欢绘画,大胆创作。
(三)积极正确的评价幼儿作品
评价幼儿作品既要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绘画兴趣,也要避免评价标准化、单一化,而且通过有效评价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创造。
我们将幼儿绘画活动和游戏化方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导幼儿在看一看、学一学、画一画、玩一玩的过程中,表现自我,体验绘画带来的无穷乐趣。当我们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去想幼儿所想,知幼儿所知,感幼儿所感,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画画,与他们完全融合为一体时,孩子们在心灵上与你相通相融,在行动上与你相伴相随,他们在画中找到“自我”,也在自我实现,快乐创造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