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读课文教学课堂模式“一课一得”
作者: 田华强长久以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1)置之度外。从字面理解“略”指“简单、略微”,“略读”就是简单一读,略知大意。于是教师们便有了“忽略”略读课文的念头,任由学生自己去读。(2)若即若离。有教师认为:教材中既然编排了略读课文,就得教;但不在考试范围,就不应该重点教,从而出现了“若即若离”应付式教学。(3)难以割舍。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篇篇文质兼美,深受学生的喜欢,教师也难以割舍。于是出现不分主次,每篇必讲,篇篇教不好。所谓一课一得:即针对不同的课型确立一个训练点,一个训练点一种语文习得。
一、提示语中得学法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要从长篇幅的文本中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谈何容易?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人教版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如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的提示语是这样写的:“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这段提示语优美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把这段提示语概括为: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情感。其实从这提示语中我们已经得到了学法,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初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毋需平均用力。
二、在练笔中得写法
我在执教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一课时,抓住本文与重不同的写法确立了一个训练点:心理活动描写!我在执教时这样过渡说:这个母亲经历了“犹豫、后悔、心疼、自责”这样的心路历程容易吗?(不容易)刚才,我们学的这四个段,没有一个“想”字,却把母亲心理活动非常真实,具体的刻画。我们也来试试好吗?于是我针对心理活动描写设计了两次练笔:(1)组小合作完成练笔(书写快的孩子执笔)课堂上,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都陆续举起了手,我心里直嘀咕......(2)练笔超市(三选一)。场景一:我没有完成作业时,老师把我请进了办公室,我站在门口心里想......场景二:放学回家,我突然发现钥匙不见了,我想......场景三:上课时,同桌的语文书不见了,她拿眼睛瞟了瞟我,我纳闷......在两次练笔中没有点滴说教的话语,没有丝毫传授的痕迹却让学生学会了怎样淋漓尽致地去描写心理活动。
三、在补白中得感悟
第17课《梦想的力量》为了感悟一个六岁孩子瑞恩追梦之难,我执教时设计了这样一次补白:原文:“哥哥和弟弟都出去玩了,瑞恩干了两个多小时。在这两个多小时里都是为地毯吸尘。又过了几天,全家人都去看电影,瑞恩一个人留下来,擦了两个小时的窗子。他干了两个多小时,才好不容易赚了两元钱。”设计:在这两个小时里面,他不停地忙呀,他都在忙些什么?他为什么不放弃?写在文章的空白处。孩子们尽情补白,言辞间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这样的补白后还需找句子体会人物情感、品质吗?是啊,“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老师一旦挖掘出了这个空白,就把情感点化出来了,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四、在积累中得佳句
大部分的略读课文语言优美,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如果学生能积累起来,用于写作是极好的。《珍珠鸟》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言辞优美的略读课文。但我们却把聚焦的重点放在的开头上:“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因为先前看过冰心对此的点评,于是我顺势发问:这个开头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开门见山”、“直接抒情”、“干脆利落”。然后我又及时补充了冰心的评点:“这个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带劲中有着无限的喜乐。”学生经我这么一说,纷纷在写作时争相模仿。例如:哇塞!老师带我们去菜坝游学。
五、在诵读中习得情感
《祖父的园子》里有一段话写得很特别。原文:“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在执教这一段时我这样提问:这个特别的句子,不是比喻句,比喻句我们读得多了;也不是排比句,排比句我们也读得不少。这个句子,特别在哪里呢?有同学说:“你刚读的时候,甚至都觉得它很啰唆。但是,如果你掌握它的特点了,读几遍,就可以把它背下来。”学生一遍遍揣摩语言后,自然而然会透过文字和声音,进入文本描绘的情境,对文字有了独特的体验:一切都很自由,很开心;一切都是无忧无虑的,想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进了那个自由、快乐、温暖的园子,走进了萧红的内心世界。
六、在对对子中得语法
在刚刚结束的《猴王出世》教学中,我确定的训练点是: 体会古典小说语言的精炼。出示句子:“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我提示:这段描写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孩子们的回答基本概括为:(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2)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一个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3)这几个词全都是写石猴的动作,我接着过渡:像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很多,它们就像诗一样,对得非常整齐。于是学生们开始就文本中去找这样言简意赅却又回味无穷的句子来师生合作对对子:夜对—— 宿对—— 石崖之下对——如此种种,一课一得,如同把一串串“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璀璨的项链,点滴之间,怎一个美字了得!
这样的研修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会继续在语文这片沃土,且行且思,追寻教育的幸福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