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现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生活现象和物理教学的结合,使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活中直观形象的东西,通过物理概念原理和日常生活体验的融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使物理教学达到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具体的结合生活现象教学方法如下:
一、用生活资源进行物理实验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主要方法,而实验又是物理的基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形成物理就在自己身边的亲切感,又可以培养学生随时随地、动手动脑做实验的良好习惯。这种用简单生活物品揭示深刻物理道理的教学模式不仅形象生动、真实有效,还在无形之中缩短了物理和学生的距离,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物理教学生活化
物理和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生活中人们随时随地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物理知识和技能。例如汽车紧急刹车时突然减速,由于惯性容易出现安全事故,而安全带的拉力有减速作用,可以避免危险。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生活体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三、理论知识和生活现象结合
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对于生活现象的观察是对自然现象的亲身体验,而课外体验到课内研究的探索是学生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这种情境创设是经验的再现,课内理论知识和课外生活体验的结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习远距离输电知识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发电站参观,结合现场的发电设备向学生讲解发电机组、发电机组与周围设施设备的关系等,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了解远距离输电的理论知识。
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建立物理形象是为了运用形象分析研究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形象思考问题,老师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训练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形象思维的习惯。形象思维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和手段,在解题过程中把问题和已经形成的形象联系在一起,采用形象图来分析问题,学生的答题正确率自然也会更有保障。
生活现象结合物理教学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降低物理知识的难度,使抽象知识具体形象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物理的生活乐趣和实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