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创新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张巧玉

摘  要: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作业问题引起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如何科学合理的布置作业已经逐渐成为各学科老师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初中地理作业设计时,教师必须转变传统单一的作业形式,通过创新作业的内容形式,为学生实现控量减负,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快乐学习。本文立足“双减”政策,分析初中地理作业设计的现状,重点探寻初中地理创新作业设计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双减”;创新作业设计;实践

引言

“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业是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对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起着重要作用。在“双减”背景下,创新合理的作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习的效果。

一、初中地理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要求笼统,缺乏分层设计

在现阶段的初中地理作业设计过程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1],地理课堂上教师布置统一的作业难以满足不同基础能力学生的需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业可能缺乏挑战性,从而无法获得成就感。而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作业可能难度过大,导致他们产生挫败感,长此以往则会降低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二)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目前,初中地理作业形式主要以书面作业为主,如练习册中的填空、选择、简答题等。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极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空燥乏味,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书面作业往往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复述,难以落实中学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三)内容单调,缺乏趣味性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实践性,但许多初中地理作业未能充分体现这一特点。作业内容的布置往往局限于书本上所呈现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简单,缺乏多样性

当前初中地理作业的评价主要以教师批改评讲为主,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往往只关注作业的对错,而忽视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创新思维和学习态度等方面。此外,如果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的话,很难有效地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创新作业设计的意义

(一)控量减负,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参照“双减”政策要求,初中生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 90 分钟,那么地理课后作业时长应控制在15分钟[2]。传统地理作业中大量的背诵、抄写等机械性任务往往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创新作业更注重思维的训练和知识的应用,避免了无意义的重复,从而在保证学习效果的同时降低了作业总量,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有效的学习成果,减少因过度追求高分而导致的反复练习和压力。

(二)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地理素养

优质的创新作业能够能够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人地协调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核心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

创新的作业形式和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积极。通过多样化的作业任务,如实地调查、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

三、初中地理创新作业创新设计的实践途径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

兴趣往往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由于初中生心智发育还不太成熟,相对于枯燥乏味的书面作业,他们更喜欢图片和漫画的表述,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给学生布置制作、绘制趣味地图作业。例如要求学生绘制“创意DIY中国地图”,学生总是有许多的奇思妙想,“打卡中国旅游景点地图”、“中国各省省花地图”、“中国高等学府地图”等趣味地图映入眼帘。在绘制“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地图”时可事先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各个地区的特色美食介绍,保存图片制作缩略图贴纸,其次是在硬卡纸上绘制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作底图,最后在底图上贴上制作好的贴纸、标注文字以作解释。这项作业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查阅资料、动手操作、整合地图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提升审美水平。此外,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可采用“扔炸弹”式地理知识问答游戏,通过互相提问为学生平淡无奇的复习增添几分趣味性,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成就感。在学习完我国行政区划可进行拼图比赛等,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

由于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实用性较强,因此可以从生活中各个方面看到地理知识内容,在设计地理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强化知识点与实践的融合[3]。地理作业设计应体现实践性,学生需在教师指导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例如,学习“天气与气候”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在住宅附近进行为期一周的气象观察,记录期间的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数据变化,在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对地理现象产生极大的兴趣,也会掌握一些基本的天气常识,作业最后让学生以天气预报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实用性十足。

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中,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制作等高线模型图,准备好材料:超轻粘土、卡纸、牙签、便签,学生自行设计等高线地形图,裁剪等高线图,用超轻粘土做不同海拔的等高线分层,将其压成1cm左右的厚度(等高距)。按照设计好的等高线地形图组装等高线分层,用牙签和便签制作小旗子,标明山体部位。最后请不同小组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成果,并且讲解制作过程及要点,结合模型讲授与等高线相关的知识点。同学们在展示模型的过程中,使得自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印象更直观深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等山体部位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学生手中有温度的立体模型,对于“凸低为脊,凸高为谷”的理解也更加透彻。有的学生甚至可以联想到山谷里面会有河流形成,再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发现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地理实践力。实践性作业不仅增强学习意识,还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学习乐趣,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作业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动画、虚拟现实等,可以将地理知识以更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使作业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以“探索家乡的地理信息”为例,指导学生利用电子地图工具(如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查找并标注家乡的主要地理要素,包括山脉、河流湖泊、交通路线、地标建筑、人口分布等。收集家乡的气候数据可以通过气象局网站或相关的天气应用程序获取,将数据整理成图表并分析家乡的气候特点。实践中拍摄家乡具有地理特色的景观照片,如独特的地形地貌、农作物种植区等,使用图片处理软件(如 Photoshop 等)对照片进行简单的编辑和标注,说明其地理意义。最后制作一个关于家乡地理的演示文稿(PPT),内容包括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等方面,要求图文并茂,有适当的动画效果和链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数据,增强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学生对家乡地理有深入了解后,未来有可能为家乡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四)设计跨学科作业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强调自然与人文的交叉,有着明显的跨学科属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新增模块,提出至少要用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4]。教师基于各学科特性及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以地理课程为主体,将其他科目相关内容和方法整合起来,设计跨学科主题作业,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地理与历史的学科融合方面,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地区或国家,研究其历史发展对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影响。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巴西》时,告知学生巴西最显著的人种特征就是混血人种数量多,其中白种人占了一半以上,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原住民印第安人(黄种人)约占6%。学生课后通过翻阅历史书或上网搜索资料研究巴西混血人种的来源,小组讨论将相关内容整合得出:在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随着欧洲殖民扩张和历史上黑暗的“三角贸易”,大量的非洲黑人被贩卖到巴西,与当地的白人、印第安人等通婚,他们的后代便成为了混血。19世纪末,淘金热的兴起导致大量的阿拉伯人、亚洲人也开始向巴西移民。此外,巴西还有着数量不少的美洲原住民,他们也与其他种族通婚产生混血。如今,巴西的人种构成非常复杂,其中混血人种占比较高,因此巴西也被称为“混血王国”。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巴西的学习不再是冰冷的文字描述,而是真实的感受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进而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创新作业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探索,不断创新作业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为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朱承熙,刘明辉.“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作业设计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04):31-33+36.

[2] 林茵.“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地理作业设计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8(02):95-97.

[3] 徐超.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作业优化设计与实施的探讨[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九届中国陶行知研究座谈会论文集.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万达赫德双语学校;,2023:3.DOI:10.26914/c.cnkihy.2023.03542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