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及相关对策
作者: 王诺【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有效的管理策略。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制定科学计划、加强卫生教育、实施健康监测、明晰责任分工及多样化的健康教育等措施,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安全、卫生的学习环境,保障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及身心健康。
【正文】
一、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性
提供健康保障。做好卫生工作是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的前提,学生及老师们的健康是我们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同时,学生的身体健康是他们全面发展的基础。学校卫生工作的有效实施能够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确保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来应对学习以及生活。
提高学习效率。一个干净、整洁。无异味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自然而然学习的效率就会有所提升。如果校园环境脏乱差,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嗅觉上都会给学生甚至老师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培养良好习惯。学校卫生工作不仅仅是打扫如此之简单,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们的教育,我们的目的应该是通过开展卫生工作来提高学生们的卫生意识,培养学生们的良好习惯,如不随地丢垃圾,随地吐痰,用厕后冲水等等。而一旦让学生们有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也会有利于推动学校的整体卫生工作的开展。
增强责任意识。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卫生工作,一方面学生可以清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另一方面则可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卫生习惯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这也是学校教书育人中育人的一环。
二、如何做好卫生工作
怎样搞好校园卫生管理是当前校园管理的大事,关于校园卫生管理,我觉得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制定科学计划。学校应当建立学校卫生防疫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积极优化并加强了学校卫生防疫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功能,确保每个成员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在操作中,我们既追求技术精湛,又强调科学原则,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卫生工作需求。同时要结合学校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卫生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并精心制定了校园卫生管理工作方案。此外,我们还要求各班级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循这些规章制度,确保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每位管理人员都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全面提升校园卫生防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通过学校广播站、宣讲栏、手抄小报等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校经常性的健康宣教工作,不但提高了孩子的健康知识,也训练了学生自主实施的能力,同时也开拓了孩子的眼界,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和社会意识,将理论认识和实际有机地进行了融合。同时在校内可以围绕卫生为主题举办一些活动,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校方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家长们的卫生意识,引导学生家长在生活当中要做好带头作用,督促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最后,实行健康监测。学校要进行至少一年一次的学生体检工作,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记录。学生体检工作完成后,要积极进行对近视眼者、沙眼、龋齿、寄生虫营养不好等常规疾患和感染的预防工作,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细致的整理、规范化归档,形成报告,长期跟进,以此检验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实际效果。
三、明晰责任分工
将学校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卫生包干区,如教室、操场、食堂、洗手间等,并将具体的卫生责任落实到每个班级或个人。确保每个区域都有明确的责任人。任务细化到每个区域,制定具体的卫生标准和清洁要求,如地面清洁、桌椅摆放、垃圾处理、消毒工作等。要求责任人按照标准完成清洁任务。
建立相关的责任制度。注重教师参与,每一位教师都要有固定的保洁场所,并进行每日清扫,确保办公区域的整洁。对于班级教室,则由学生以值日的方式进行每日清扫,坚持“一日两扫”原则,由班委来进行日常监督及协调。此外,学校可以设立卫生监督小组或健康检测评比组织,负责对全校的卫生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监督小组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督促整改。量化考核,建立卫生工作量化考核体系,将卫生工作纳入班级和个人的考核内容中。通过设立评分制度或奖惩机制,激励师生共同参与卫生工作。
四、多样化的健康教育
教师要注意孩子的人格与心灵培养。学校要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班,阶段性的开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性道德意识培养,男女生的友情和爱心、法制观念、正确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引导学生阅读有关青少年法制教育方面的书刊,参加有关青少年法制教育方面的会议和专题活动,可以邀请公安部门的同志为他们讲授关于法律教育的基本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处理青少年"早恋"和预防青少年的违法。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等问题给予更多关心与指导。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私下的深入交流,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避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对于分数较差的同学,要了解其中的原因,给予适当的指导及帮助。允许学生之间有差异,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心、培养他们克服困难、适应社会条件、自强自主的意识。
对学生的反常举动和错误的行为习惯及时介入。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当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生们的一些异常表现和举动,并对其介入处理,切记不能单纯暴躁,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着力打开孩子内心的窗口。减少形成学生不好心态的环境因素,减少心理矛盾,并培养学生的挫折的能力。
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学校内部要设置常驻的心理咨询师,对于学生而言,必然会面临许多的心理问题,甚至对此手足无措,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有碍于其健康成长。因此,心理咨询师的设立可以帮助他们减轻并避免紧张状态的形成,向他们传授克服各类心理异常的途径,宣传心理健康常识,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