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初中诗词 涵咏家国情怀

作者: 张敏

透析初中诗词 涵咏家国情怀0

摘要:在学生爱国主义淡薄,缺乏国家意识和历史素养的现实情况下,依托学校国防教育的平台,立足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教学,将其与国防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梳理中学教材中的古诗词,进行分类;搜集同类的课外古诗词,进行思辨性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爱国主义教育

一、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2023年10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指出国家要在全体人民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观念[1]。

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文天祥以身许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孟子言:“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莫不将投报国视为毕生的理想信念与追求。恰逢当今世界格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时代国家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初中学生正值三观建立的关键期,作为祖国的花朵,社会主义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值此时期应当坚定理想信念,了解国家历史文化传承,明确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对于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营造正气、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其他各项教育积极有序的高效进行,助力学生成为合格的共和国公民。

二、当下初中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一)初中生对国家意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尚存在不小差距

受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生的文化课程任务繁重,严重挤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另一方面,分数的压力也使得学校教学忽略了对于学生应有的国家意识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学生过早的接触到了网络上的各种娱乐、游戏。初中生缺乏自制力,容易沉迷,仅有的一些空闲时间也花在娱乐上,难以沉下心来关注国家发展概况,国际局势,更况乎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籍经典。甚至能够熟知中国传统节日由来的学生也越来越少。

(二)学校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措施整体偏重于形式化

目前,大部分学校初中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运用政治课、班会活动以及专家讲座的形式。但是从实际教学过程上看,这三类教育方式都是偏重于口头讲述,宣教痕迹过重,针对性不强,学生不能感同身受,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大,也无法引出学生的深层次思考[2]。有所转变的是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部分学校也开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红歌比赛、重走长征路、抗战戏剧表演等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既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三)教师队伍整体政治素养及教学方式有待提升

我国学校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除了政治教师外大部分都不是思政专业的,对于思想政治的教学不够专业。同时迫于课业任务和教学压力,能够分给钻研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力也十分有限。因此,大多数的教师会选择使用学校统一发放的主题班会课件来进行形式上的爱国主义教育,缺乏实质流于表面。还有些班主任认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学生,只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就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无暇顾及。更让担忧的是部分教师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都了解不足,就更加难以熏陶学生的爱国之情了。

三、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措施

鉴于前文所书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初中生来说迫在眉睫。具体措施针对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方法,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可以采用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以供读者借鉴参考。

(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断同国际接轨,国外的文化思想也随之涌入,年轻学子开始追逐西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显生疏。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是人文精神的底蕴,像爱国主义一样的优秀民族文化需要被再次唤醒[3]。因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更好的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引以为己任。而要想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一个不热爱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必不能指望他会热爱自己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千古流传的古诗文正是其中最为闪耀的瑰宝。青少年儿童只有爱上了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了祖国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才能体会这些古诗文中蕴藏着的历代先贤对中华大地深沉的爱;才能将这份爱国之情保藏于胸中;才能带着这份爱国情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少年强,则国强”。

(二)回归教材,深度剖析原文中的爱国情感,家国情怀

想要通过古诗文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首要的就是回归教材原文。通过对原文的深度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家国情怀。实际教学中可从下面几个方向入手:

1.发掘创作背景,投身历史长河

“文史相通”是文学与历史关系的基本写照,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4]。初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中国古代的历史知识,但所学内容主要还是流于表面,只能知其大概。而古诗文的教学离不开作者当时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国家状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先了解作品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给学生真切体悟作者情感的机会。例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先了解起当时南宋朝廷的动荡局势,汉人江山的分布情况只能偏安于一隅,朝廷高层的治国方针又是何等无能腐败,作为报国无门的有志诗人陆游,此时的情感该是何等的忧思愁闷。

2. 剖析文章主题,感悟情感起伏

在帮助学生了解了古诗文的背景之后,教师就可以回归到对于文章原文的深度分析上来了。先要找到文章的主题句,这是最能代表作者情感的文字。本文对初中语文抒发爱国情怀的古诗文进行了简单的整理,以供读者参考:

3.进行情感交流,熏陶家国情怀

教师教授完毕课文之后,还应留给学生相互讨论,抒发情感的时间和空间。小组合作,成员之间互相诉说自己体味到的情感,思索是否有类似的作品,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国情又是如何?最后,作为教师更要学会引导学生,以古鉴今,面对当下国际局势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不断向前发展,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该以怎样的行动来报效祖国。

(三)课外拓展,寓爱国情怀于故事之中

课堂上能够讲授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课外阅读

丰富自身的历史文化知识更好的为古诗文的学习服务。课上教学会遇到的许多历史典故,“靖康耻”、“衣冠南渡”、“五胡乱华”等,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查阅资料了解清楚国破山河碎,百姓凄苦命,进一步加深对于家国情怀的理解。

(四)实践锻炼,切身体会爱国情怀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除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学校教师和领

导还应组织适当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可以模拟古诗文中的历史背景,来个辩论赛模拟历史上的使臣出使,扮演使臣体味史书上弱国使臣的无奈。也可开展古文写作比赛,模拟古代大臣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感受治国理政的不宜和艰辛,珍惜当今时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结束语

古诗文因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而成为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与主要素材[5]。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利用好这一阵地,扎实完成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光荣而又伟大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2023.

[2]贾洋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渗透[J].文化纵横,2020.

[3]黄丹瑶.语文教育中家国情怀的养成[J].文学教育,2020.

[4]陈碧霞.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探究[J].语文课堂,2022.

[5]葛洪波.家国同构视野下的古诗文阅读鉴赏路径[J].教学时空,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