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心”的健康,为心灵保驾护航

作者: 黄震

目前,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大致表现为八种状态: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惧怕心理、唯我独尊心理、贪图享乐心理、厌学心理等。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情况下是由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多个层面原因造成的,如来自家庭的教育目标不适当、教育方法不正确、父母身教缺失、家庭经济贫困、家庭结构裂变等因素;学校方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校管理等;社会方面,不良风气、不良网络环境等;此外还有来自个人的生理、心理等原因。

初中阶段,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在学校学习、课余生活以及同学间的交往占据了孩子们一天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作为学校有必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和疏导。同时,学校教师不但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练就了一套相对科学完善的管理方法,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监护人”,与学生最密切,也是最了解学生真实情况的人,能细致观察到学生们思想和行为的波动。因此,班主任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是联系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家长可以与学校班主任老师交流沟通,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和家长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干预和引导。对于社会上存在的影响学生的不良现象,班主任老师可通过召开主题班会或组织活动进行教育和正确引导,避免学生沾染一些不良风气以至于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深知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方面的责任重大。生活中细心观察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思想波动较大的学生并及时了解情况化解危机。记得2022年春节后不久的一天下午,上课前我日常去班里巡视,查看有没有学生无故缺勤、生病等情况,刚进教室就发现平时乐观、积极向上的陈富(化名)趴在桌子上默默流泪,仿佛是受了很大委屈,便走到他面前询问情况,他只是回答“没啥事”就不再说话继续趴在桌子上,随后将其带到办公室交流沟通。开始尝试与他交流,他一直抵触。为了打消他的顾虑,便与他交流平时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亮点:如同学们对他的助人为乐等方面赞扬、学习刻苦努力、认真完成作业、做值日不怕脏不怕累等,尽量拉进与他的距离,让他更加的信任我,循序渐进地将话题转到这件事上来。他逐渐放松了对我们谈话的抵触情绪,便趁机问他,“是谁伤害到了我们小富?可以和老师讲一下吗?我可以帮你,避免你受到进一步伤害,同时惩罚伤害你的人”。做了近一节课的思想工作,他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出来,愤愤的说了一句,“我要跳楼和赵光(化名)同归于尽!”,听到这话我感到很吃惊。顺势进一步引导,最后他终于说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这件事发生在春节期间,两人在网上玩游戏时陈富把自己的QQ号借给赵光同学,随后赵光私自修改了密码,并将陈富的QQ隐私内容告诉了其他同学。开学后无意间陈富同学发现自己的QQ内容被泄露很是生气,多次交涉后赵光同学不但不收敛还威胁陈富同学,也拒绝将QQ号归还给他,致使陈富的思想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了解到事情的经过后,立即安抚陈富同学,随后找到赵光了解情况,与陈富同学说的基本一致。当着陈富同学的面我严肃严厉批评了赵光的不诚信、威胁同学、泄露同学隐私等错误行为。让赵光同学认识到这些行为的危害及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并责令其立即归还陈富的QQ号并向他道歉,并保证保守同学的隐私,最终化解了这场危机,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为了全面了解同学们的心理状况和健康程度,新学期开始及学期中间学校可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排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分数较高的同学则是重点关注对象,建立台账,制定谈心计划做好谈心记录,定期交流,了解重点学生近期思想状况并适时进行疏导。心理问题严重者,班主任老师与学校专业心理老师联系,安排问题学生与心理老师交流沟通,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必要时家校配合对孩子进行疏导治疗。

更为严重者及时提醒并督促家长借助专业心理治疗机构进行专业治疗,最大程度保证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如一位张姓同学初二时从外校转入我班,转学的理由是不适应原来的学校,想换一下环境。后来才发现这是一名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排斥与同学交往。因遭父亲经常打骂而导致父子关系异常糟糕,学习生活无任何目标和动力,并且有自残倾向。发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上报学校,学校立即安排专业心理老师对该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同时我与心理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经过心理老师与该生交流了解到他的心理问题很严重,不但有自残倾向甚至还有轻生的念头,而且没有求助的欲望,治疗起来非常困难,建议找一个专业心理疏导机构进行治疗。随后我与家长联系,建议家长来学校与心理老师会谈,了解孩子目前的心理状况,并及时给孩子联系专业机构治疗。

随后,经过专业心理机构的治疗,家校合作,该生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校期间时刻关注他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每周与其谈心2—3次,以鼓励为主,帮助其树立目标,帮助他分析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给他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如何与同学相处,自己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问题。也谈一些家庭问题,尽量引导他缓和与家长的关系。同时,叮嘱与他关系较好的同学注意他的异常情况,并随时向老师汇报。在校期间每周安排一次与心理老师交流疏导,帮助他尽快走出困境。同时,利用周末家长接送孩子机会与其父亲深入交流沟通,建议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交流方式、态度。提醒家长孩子在家应注意的问题,建议家长利用周末带孩子多出去玩玩,尽可能的让孩子高兴起来,引导他对生活产生兴趣、充满希望。最终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该生心理状况明显改善,也融入到班集体,并顺利毕业考上高中。

为了培育全体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每学期学校邀请心理专家为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引导学生自己疏导和调节自己情绪。例如:如何处理青春期问题,如何排除焦虑情绪、如何减轻压力应对考试等。

学生安全无小事,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康安全特别是心理健康安全,学校应开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课程,使同学们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投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时,通过老师日常心理健康观察,召开问题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主题班会,心理教师专业心理疏导以及邀请心理专家作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体系,对学生进行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