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中国古典诗词“月”意象的多重含义》
作者: 肖玉萍一、引言
月,自古以来就容易引起人们的遐想,备受文人墨客们的关注和喜爱。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唐诗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再到宋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中国诗词文化中,月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成为了诗词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意象之一。
二、月的多重含义
(一)团圆与思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圆之夜被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月的阴晴圆缺变化,也就象征着人间的离合悲欢。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诗人望着海上的明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感慨着时光的流逝和距离的遥远。又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渴望通过月的阴晴圆缺表现得淋漓尽致。月下的思念,有一种动人而伤感的美。离愁别恨,月亮成为诗人思念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二)时光流逝
月的阴晴圆缺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推移和事物的变迁。在中国诗词中,月也常常被用来表达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一诗中写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悠悠万古,人世无常,明月长存。诗人昂首望月不由感慨人生的短暂和时光的无情,同时也意识到人类生命在时间的长河中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又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在词中回忆着过去的美好时光,感叹着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同时也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无奈。月引发了诗人们对人事历历、岁月悠悠、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喟然长叹。
(三)孤独与寂寞
寂静夜晚,明月寂寂,人若独处,孤独寂寞。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在月下独自饮酒,邀明月共饮,浪漫中的孤独、寂寞油然而生。张继在夜晚泊船枫桥时不由感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难眠,遥听钟声,仕途失意,内心孤独寂寞难与人说。月与孤独寂寞相伴相生,它的美丽和神秘让人既向往又心生敬畏。月的清冷光辉,映照出孤独的身影,让人在寂寞中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四)美好与纯洁
月华皎洁,予人以曼妙之感,故而月也常被用作美好与纯洁之象征。于中国诗词间,月往往用以勾勒自然景致与人物形貌,传递诗人对善美之物的憧憬与追索。恰似王维之《山居秋暝》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于诗中刻画清新、宁谧的唯美画面,抒发自身对自然风光的钟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若李清照之《一剪梅》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于词中充满了对爱情的善美憧憬以及对夫君的牵挂之情。月光轻柔且静谧,倾洒于大地之上,营构出一种祥和、美妙的景况。
(五)女性与爱情
月,神秘、温柔、美丽和变化无常。其阴晴圆缺的特性,也恰似女性情感世界的丰富多样和变幻莫测。女性美丽、善良、坚韧和包容,因此在中国诗词内,月屡屡被用于描绘女性的娇美与温柔,传递诗人对女性的颂赞与爱慕之意。像《诗经·陈风·月出》中言:“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人于诗里描绘了一名美丽女子处于月光之下的模样,表达出了自己对该女子的爱慕之情。再如李商隐的《锦瑟》曰:“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在诗中借月来象征自己的爱情,抒发了自身对爱情的美好憧憬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恋。月亮、女性与爱情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人类情感世界中最美丽、最动人的画卷,充满了诗意与浪漫,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六)哲理与思考
月,自古以来便是引发人类哲理思考的重要元素。月的阴晴圆缺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变化;月的宁静与悠远,让我们思考时间的深邃和宇宙的浩瀚。如苏轼的《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又何羡乎!”,苏轼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豁达和乐观,同时提醒着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因为变化是永恒的规律。月亮以其独特的存在,激发着我们对人生、宇宙、时间和自我的深刻思考,引导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三、结论
月作为中国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重含义。它不仅代表着团圆与思念、时光流逝、孤独与寂寞、美好与纯洁、女性与爱情等情感,还引发了人们对人生、宇宙等哲学问题的思考。月意象在中国诗词中的含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诗人笔下,月意象所表达的含义也有所不同。月意象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人的审苏轼在文中用月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美情趣、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