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化教学

作者: 黄雅红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青春飞扬朝气蓬勃,同时也懵懂叛逆不能自已,在这一阶段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法治观念、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打牢学生思想基础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道法课堂重知识传授、轻学生体验,重理论说教、轻探究实践,近教材文本远生活实际,使课堂存在着情境设计虚化、学习活动弱化、小组合作形式化,构建理想状态多、直击现实问题少等短板,导致教学内容无法真正触动学生内心,难以达成培育核心素养的目标。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用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更加要与生活紧密结合,回归学生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回归其生活世界的本真,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去生活,引领学生成长起来。

那么如何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呢?

一.立足生活,确定教学目标

生活决定教育,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来源于生活。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人格修养和责任意识为目标,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教学回归生活,要求老师的着力点不是把书本上的、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条条框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彰显自己鲜明的个性,提升生活品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根据学生发展需要,为学生构建教学活动,开展针对性教育。同时,根据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例如《敬畏生命》,提前整合知识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懂得生命的珍贵,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理解生命至上,对生命的敬畏,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

二.源于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应该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挖掘学生生活资源,让生活在课堂中再现,让课堂在生活中生动,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散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根据教学安排的需要,课前引导学生开展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活动,为教学内容的开展做好准备。把学生生活身边的案例搬进课堂,通过学生的讲述、表演、讨论、辩论等活动的开展,模拟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激发思维。例如在《友好交往礼为先》一课中,可以让学生模拟进行“微笑”交往、“礼貌”交往、不同场合的坐姿训练,学说生活中如何答谢感激的语言训练。教师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人或事与学生共同讨论,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等的人物事迹,都是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理论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变得生动化、形象化,唤醒学生的觉悟和上进心,使道德规范真正在学生心灵深处得到内化。

三、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教学延伸生活,课后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去践行自己在课堂上所接受的东西。引导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体验、感悟,真正建立起“社会大课堂”“生活即教育”的大教育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让生活成为学生成长的课堂,让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在学完《学习新天地》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指导自己的学习;学完《做情绪的主人》一课后,可以布置学生追踪记录自己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的情绪变化,并记录自己调控情绪的情况;学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这一课后,可以组织一次听讲“中国故事”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自然的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热爱中国……这些“生活化”的作业的完成情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收获,更进一步提起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乐趣。这正是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石。

四、服务生活,升华人格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应当是为生活服务,不应该消极地适应生活,而应该促进生活向前向上发展。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养成良好的习惯,固化为高尚的品格,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在生活这个大熔炉中不断升华,从而伴随其一生。如学习《孝敬父母》一课,学生在课堂上熟知了如何孝敬父之后,生活中每次外出、回家都要跟父母打招呼,每天要帮父母干一件家务活,每周与父母谈一次心。通过这利方式,让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的践行中,内化成自己的内心信念,转化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水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为生活服务,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养,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去提升自己的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与同学、与家庭、与学校、与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在潜移默化中,在日积月累中促进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