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也谈小学语文课堂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朱美如

新学期过去不久,我就发现自己的语文课堂上,有好大一部分学生不主动举手发言,也不主动提问。无论我怎么鼓动,他们就是不主动参与我的语文课堂。 偶然我听到了“问题意识”这个词,于是我深思这个词语的内在涵义?于是,我也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并试着在自己的课堂中找到解决的方法。

一、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课标中提出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发展,主动地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逐步地形成问题意识,并在对问题的思考、认识、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这与教学过程的特征是一致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二、渐渐被忽视的问题意识培养

课堂教学中,大部分仍然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大多数进行着“去问题”式的教育模式,最显而易见的现象就是大多一年级的课堂中,往往小手如林,而到了高年级则是寥若晨星。

而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他们多采用“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方式。因为他们的学生习惯了充满好奇和疑问地走进教室,而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就有意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因此往往他们的学生总是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探究“多途径”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

如何更好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创设轻松环境,让学生敢问

我认为,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适度的提高学生的思维程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感情。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2、创设问题情境,激学生爱问

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在理解、分析、诵读、欣赏的过程中,时时引导学生质疑,用“当你看(读、听、抄)到这里时,你有什么问题呢?”等语言表达方式,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产生好问的兴趣。

3、做好示范,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善问。

(1)从课文的“矛盾处”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的内容存在着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质疑的“矛盾“之处,其实这是很好的可以利用的教学内容。如教《鸟的天堂》时,在学生已明白鸟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树后,可引导学生纷纷质疑:文中说是只有一棵榕树,怎么说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呢?很多树在一起才能称为“树林”,而“鸟的天堂”只有一棵榕树,怎么说是“树林”呢? 教师就可以从文中的“矛盾”处入手,创设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产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主动地提出问题。

(2)从课文的重点词句处出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课文中,应该说很多文章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在重点词、句上作文章,因此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围绕重点词、重点句来提出不同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或途径。

(3)从标点处引导,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所以说,在语文课堂中,哪怕一个标点也是很有讲究的。而学生在学习时,对于标点符号的运用往往不够重视,如果教学过程中,在学生不经意的标点符号做文章,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从省略号、引号、破折号、感叹号的使用方面进行思考,会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无论是谁,学习都是基于生活的,而问题的产生往往建立在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如教学《家乡的桥》一课时,有学生就提出:“为什么我们市区的河不多,却也造这么多的桥呢?”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题目,显然学生是由课文联系了自己的生活环境,问题意识非常的强烈。虽然问题与课文内容没有很大的联系,但就是因为课文内容而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而这个问题又是多么具有探究和讨论价值。

综上所述,问题课堂才是生命课堂啊!在适宜的土壤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就会不断涌现。它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