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题能力从读读圈圈开始

作者: 朱美如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听到学生的一些抱怨。“我怎么就没注意到‘本单元’这个关键词呢?”“明明要求打勾,我却划了横线,太粗心了。”这种情况,学生、家长、老师常把它归结为粗心。但我认为这粗心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责任好像都是学生的。仔细想想,我们教师有没有责任呢?当然是有的。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反思。

一、 原因分析

(一 ) 学生自身原因分析

1. 缺乏耐心。不少学生缺乏耐心、细心,拿到题目不能完整地将要求读一遍,常常是一目十行,粗粗浏览一遍就下笔。遇到长的题目,往往只看前半条,后半条直接忽略。遇到不理解的词更不会仔细思考,大概猜测一下就动笔。

2. 惯性思维。一类题目做多了学生会养成一种惯性思维。再遇到同类型的题目, 学生往往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假思索,就按 “老印象” 办事。

3. 阅读力差。很多孩子平时不愿阅读,也没有一定的阅读方法,被逼着阅读也是一目十行,往往一本书读下来,什么也没留下。遇到考试,也是这样匆匆一瞥, 在还没有充分思考下就匆忙动笔,影响了解题能力的形成。

(二 ) 教师教学的原因分析

中年级的老师,往往会认为学生已经不是低年级的小孩子了,审题习惯已经养成,无需再三令五申,从而忽略了审题能力的熏陶和培养。尤其是作业或考试中,当学生暴露出审题能力差时,往往只会就“题”论“题”讲审题,不会系统地来培养。

二、 若干策略

(一 )教给正确的读题方法

让学生带着这两个字去做题的——读、圈。

1. 读。读,就是认真读题,在读中初步了解题目意思。要求学生做到 “默读题目,不漏字、不添字,边读边想题目的意思”。力求一遍完整地读下来,题目要求已经了然于胸。

2. 圈。圈就是圈关键字词,每一道题目中都有提示如何做题的关键字词,我要求学生把关键词圈完整,不遗漏一个重要线索。例如, “划去不正确的读音”看成了“划出正确读音”。不圈完整意义完全不同。

(二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作业、测验中,我总是多用一份心,把审题做得好 (能圈出关键词) 的同学记下来,然后选一个庄重的场合进行全班表扬。这一小小举措给全班带来了不少正面效应。

1. 提高了被表扬者的兴趣。教师如果能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入手,增强审题的愉悦感,学生就能有不竭的动力去做好每一次的审题工作。而赞扬就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能在全班得到如此之高的肯定,相信每个被表扬者心里都是乐开了花。这份愉悦感能促使他们更有动力地去审清每一次题,久而久之,会审题的好习惯也将慢慢养成。

2. 激发了其他学生的竞争心里。小学生都是争强好胜的,尤其在别人受到表扬而没有自己的份时,强烈的自尊心会促使他们更努力地追赶别人的脚步,甚至超越别人。

3. 以少带多,形成良好习惯。好习惯是可以“传染”的。在教室里,常常可以看见一对同桌趴在一起交流做题心得。良好的审题习惯开始在班级形成。

(三 )家校互动,共同促进

在三年级伊始,我就注重向家长介绍经典名著。从有趣的《窗边的小豆豆》开始,课堂阅读课中领着学生一起读,一起演,让孩子发现阅读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接着是国际大奖小说系列,哪个学生默写连续得5次满分,或连续三次练习得优就可以从我这获得一本小说。慢慢的,班级里掀起了一股国际大奖小说热。他们互相传阅,乐此不疲。见时机成熟,我号召在班里举行小说朗读大赛,学生可以挑选任何一段喜欢的小说段落,在班里朗读。在朗读比赛过程中,我引导他们要关注关键词,朗读才能有渲染力。慢慢的学生会抓关键词了,朗读也更有深度了。这就是语感的培养,有了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学生在做题时也会准确地抓住题目要点进行解答,审题能力因此能提高。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它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有目的地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真正从“认得”到“懂得”题意,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