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语过渡,提高语文课堂实效

作者: 赵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要想使学生动起来,巧妙的过渡语可以说在高效课堂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课堂过渡语是指教师在讲授新的内容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这种语言在课堂上能够起到承上启下、衔接组合的作用。一堂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可以进行分割切换的,也就是说,一堂课是由教师对几方面知识内容的传授组成的。如何把这几方面知识内容巧妙地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呢?这就需要教师们的过渡语,过渡语的巧妙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过渡语化呆板为巧妙,化腐朽为神奇,让它能成为我们课堂的一双翅膀,提高我们课堂教学质量。要想拥有这双翅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如何设计好过渡语,现在我就这一问题作以下的探讨:就以《最后一头战象》一课设计为例,开篇教师从“那头又高又大又懂人性的大象说起,引导学生直奔对象。“线头鲜明,绝不旁逸斜出。”当学生找到战象为什么一定要回到战场的答案时,在过渡语中利用学生的概括评价过渡,并引入下文,升华至村民与战象之情,战象与战象之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的过渡语简明扼要:“同学们也许对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疑问,读书贵在质疑,快举起你的小手,把你的疑问说出来。”鼓励学生勤于思考,灵活运用知识。教师在设计过渡语时,注意要能串起阅读学习的主线,且语言整齐、生动,为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提供保证。

过渡语可以成为一把钥匙一句巧妙的过渡语与一句平庸的过渡语区别就是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这里说的“巧妙”是指能开启学生的兴趣之门。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导入课堂的过渡语要别出心裁,能一下扣住学生的心。这对我们课堂的有效进行提供了保障。就以写《童年趣事》为例,教师在上课前可以给学生说起自己童年发生过趣事,以趣为突破口,抛砖引玉,让孩子回忆起自己曾经做过有趣的事。这时学生们定会打开话匣,犹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教师抓住机会,导人写作,这比教师生硬地直接出示作文题目要好,这样既能打破以往的沉闷、乏味又能提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学习如何写作后,老师以“写作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小朋友倘把记忆深处那段趣事写下来,你的成长日记中必定会增添新的一页,还犹豫什么呢?趁热打铁。”作文尾声之际,孩子写的热情再次被点燃,教师过渡语水到渠成。过渡语可以营造出一个情景在面对写景类和抒情类文章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富有吸引力情境的创设,将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如在教学《庐山云雾》一课时,本人是这样引导过渡的:“庐山除了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山峦,更吸引人的是它那神奇美丽的云雾。今天请大家随着作者的脚步去细细领略一番。在乘车登山的路上,首次映入眼帘的是怎样一幅“奇景'?”学生通过阅读,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把第一个波峰(山间云变成浓雾的奇景)尽情地欣赏一番之后,我又往前推进说:“浓雾瞬息万变,美景引人入胜,而牯岭的庐山雾更是神秘莫测,趣味无穷。它的神秘在哪里呢?”学生简要介绍第二个波峰之后,我又立即过渡:“此景只堪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牯岭可真算得上是人间仙境。现在,我们站在'大天池'处,来观看庐山云雾中最壮观的一景-云海·····.”一路行来,我们在沿途见到了哪些奇景?最后:“面对这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怪不得北宋伟大诗人苏东坡要大叹·不识庐山真面目',更难怪清代的一代学者要自称·云痴',恨不得“餐云”眠云'。”这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像在游历人间仙境。

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先创设情境导人新课,调动起学生对周总理的“敬”,对周总理逝世的“痛”,再通过激情过渡语铺垫每个转换处。例如学习第一段“等灵车”的第二层前可以这样渲染过渡:十里长街,十里人群,十里哀悼,十里深情,课文具体写了哪些人?他们是怎样表达对总理的爱戴和怀念?学完第一段转入“望灵车、送灵车的部分学习时可以这样过度:我们运用了分理层次,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概括段意方法,认真学习了”等灵车,这一场面,大家的思想感情与广大人民群众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可以说,你们对总理怀念是多么深切,你们对总理的爱戴是多么真挚,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继续学习下文,再深人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深厚感情。这样抓好激情点渲染过渡,既自然,流畅,又扣人心弦。因而我们授课者对那些情感型课文,也应该始终抓住激情点,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的渲染过渡语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作者、教者、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正因为有了教师导入情境过渡语,学生仿如置身其境,这样的课堂学生往往比较投入,学习效率高。过渡语可以是一个谜一个好的问题,一个精彩而恰到好处的悬念可以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在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时,我想也是效率最高之时,教师应该针对自己所教授的教材,作适当的设计。例如在教《桃花心木》一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我就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为什么种树人会不定期不定量地为桃花心木浇水呢?2.他知道这样做的结果吗?3.既然知道为什么要明知故犯呢?学生由于好奇就纷纷地寻找答案。通过阅读,他们很快就知道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如果单靠教师乏味的直叙,学生是很难理解事物间这其中深奥的内在联系的。

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去理解课文,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也帮助他们认清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悬念的设置无疑是给学生一个解谜的机会,让学生能带着问题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地寻找“谜语”的答案,整个学习过程是主动的快乐的,这样的课堂不就达到了我们高效的目的吗?综上所述,教师的过渡语对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确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