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期中学生社团的功能
作者: 韩淑君中学生社团的出现满足了现代中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折射出他们对发展空间和丰富的精神需求,而社团正是提供了这个空间并尽可能地满足这些需求。
1.社团活动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沃土
通常,对于学生学校的各项活动他始终是个参与者,比如学校的运动会、文艺演出、兴趣小组等,都是老师预先设置好活动的内容、形式、步骤及评价体系,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活动要求进行活动。因此,学生的活动态度比较被动,更不可能去关心,思考活动的意义、成效、价值。
而社团活动大不相同,学生社团是由共同兴趣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体,社团活动是学生从自己选择的对象中探索人生和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所以,对学生来说,社团活动并非是去加入一个组织,而是需要从社团的管理、运行到活动的内容、形式、成效,每个层面、每个细节都需要学生们自己来策划与组织,发挥出热情和创造力。社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而这正是在以往的活动形态中所缺少的。
在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地想到社团应怎样活动,如何体现活动意义,社团如何建设,如何发展。因为只有将社团建设好,学生自身的活动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学生自身的活动理想才能得以实现。社团就像是一艘承载着学生期盼和理想的船,所有的水手都会竭力使它前行,不会让它轻易沉没。
2.社团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社团与一般的兴趣小组有很大区别,兴趣小组一般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由学校组织,教师统筹安排。所以,兴趣小组虽然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但是由于受到时间、内容的限制,学生很难最大限度地发挥兴趣、特长、才能,更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发展,而社团活动的主旨就是学生自主发展,因此,学生可以从中尝试改变自我,注重自我,展示自我,进一步挖掘自身潜能。
许多学生社团都有这样的成功事例,一个原本只是在某方面有一点兴趣的学生,通过几年的社团活动获取到学科学习以外的各种知识、技能和经验,尤其是对自己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在社团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社团的磨练,学生有了同龄人不能企及的技能、素质甚至于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校园电视台的同学考进了北广、浙广,文学社团的同学到大学成为大学文学社的创立者,更多曾经是中学社团一员的同学在大学里成为各种才能展示的主角。
3.社团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社团活动的开展强调集体性,一个好的社团并不在于有几个优秀的社员,而在于所有的社员都有机会成为社团的主人,共同决定着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团队,只有平等的角色磨合才能形成一支默契并有思想有水准的社团,而“社长——社员”这种单向指令式的活动方式会令社团丧失生机。如果想要找他们的头头商量事情,他们会说“我们没有负责人,有什么事一起商量”。这正折射出学生在社团中找到了群体交往的融合状态,同时,每一个人都有自主进行社团活动的权力,每个社员对这个社团有一份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在社团活动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得以充分发扬,责任感得到增强。每一个社员都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和感染,包括精神上、思想上、能力上,而这种相互间的关照最终形成了社团整体的发展,因而学生是在社团的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在团队的合作中爆发出自主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能意识到团队的力量,并且愿意自觉去维护团队的利益。
4.社团活动刺激了学生的成就需求
当校园中的社团日益丰富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几个相同类型的社团。相同的社团出现并没有让他们恐慌、难受、嫉妒,他们愉快而大方地进行竞争。这种心理状态在学生活动中是很可贵的,这说明社团活动刺激了学生的成就需求。同时,这样的良性竞争与促动,不仅带来信息的开放,更使学生从只会关注自身转向学会关注他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样一种竞争的姿态出现,使校园的社团生活更添纯净的空气和进取的力量。学生社团间的这种竞争意识正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表现。
5.社团活动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随着学生社团的发展,渐渐地,社团不仅是学生兴趣爱好的所在,有时会成为一种信念、理想的寄托。许多学校都出现了公益性的社团,这些社团的成员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组织、设计和策划的各种活动,为周围的人和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伸出自己的援手,在别人受益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些公益性的学生社团并不是在老师要求下成立的,而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到需要而自发成立的。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成长与成熟,感受到学生强烈的自我教育意识,而社团正是让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得以体现。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感受到服务于人的精神满足,从而促使他们更关注现实世界,更关注他人,更关注需要帮助的群体。这反映了社团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提升是一种自觉的提升。因此,社团在中学生自我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