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构模型: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作者: 秦霞在近现代以来的探索中,任务群的提出让我们的语文教育上升到新的高度:叶圣陶的单元课程综合论,作为萌芽启迪教育工作者打开新的思路;李吉林主题大单元情境课程为任务群的建构搭建平台;钟启泉系统化学科教材单元整体教学彰显了现代语文教育新的诉求。时代呼唤我们进行新课标课程内容的重整——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作为任务群学习的两大主要内容,具有着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一)阅读与鉴赏,掌握语言知识
“整本书阅读”这一新思路、新想法,将重新解读阅读给学生带来的价值内蕴——培养阅读兴趣、建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养成阅读习惯、拓展思维认知、丰富精神世界。
其实,在真正意义上而言,整本书阅读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而温儒敏也指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种子”。但值得一提的是,任务群的教学不应该是泛泛而谈,可以要先认真思考以下四个问题——三个学段的系列任务组成学习任务群?每个学段的系列任务组成学习任务群?每个单元的系列任务组成学习任务群?每一课的系列任务组成学习任务群?这样一来,活动更加具备可操作性,也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总体上来说,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
就以中学段为例,必读书目在阅读指导上也存在着差异:三年级必读书目《伊索寓言》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运用比较、整合、辨析等阅读策略,借助思维导图等可视化方式呈现自己对寓言中经常出现的某个动物形象的看法,在读懂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并能由此联想到生活中的人和事,深入理解故事中的道理;科普书籍可以另寻他路,就以四年级《灰尘的旅行》为例,让学生运用提问、联结、图文转化、批注等阅读策略进行文本细读,初步了解科普类文本的基本阅读技巧,同时感受语言的幽默、生动。
(二)表达与交流,锤炼语言能力
课堂表达贯穿在课堂环节的方方面面。语言表达质量体现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后发出邀请:“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吗?”“这是我的看法,大家还有什么补充?”“这是我们小组的意见,大家还有补充吗?”过渡到下一环节时,可以创设同伴交流的情境:“我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还想补充一下。”“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是这么想的......”“你讲得很精彩,如果能......就更好了。”
如果涉及到小组合作时还可以采取梯度式合作,推进思考。
第一步,分组,确定小组长:最初的小组长可由老师指定,孩子形成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的意识并能够踊跃展示后,小组长可由小组成员自行决定。
第二步,就某一环节进行小组合作时,(1)先自己学习,形成个性感悟,根据要求做记号或写批注;(2)小组讨论,可自主依次发言或组长迅速分配任务。发言时,声音要让组内每一个成员都听清。
第三步,得出结论小组汇报时,可以有一定的范式,体现思维的碰撞。以一节课的某一段文字感悟为例:(1)第一组,以“我们小组认为”开头,依次发言,可以先谈感受,小组长再说:“我们小组还想读一读”;读完后,小组长说:“我们小组汇报完毕,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2)第二组,以“我们小组还有补充”或“我们小组有不同意见”开头,依次发言;发言后,也可以读一读,(3)其他小组如果仍想补充或有不同意见,但不同点较少,可由小组代表发言。发言时仍要注意第一句话的表达;不同点比较多时,也可集体汇报。
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创设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