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导制”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社团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吴玉真
摘要:针对目前我校信息社团活动现状,探索把教师引导和导生制结合起来,创建一种全新的“双导制”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双导制导生制导生教学模式
目前,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点校本课程。
作为一名小学信息社团辅导老师,我在给社团成员上课的过程中,时常遇到以下问题:第一,由于每年暑假之后都有部分学生(毕业班)退团和新成员入团,造成了信息社团内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有较大的差别,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很难兼顾新老成员。因此,造成一些学生“吃不了”,另一些学生“不够吃”的情况。第二,社团成员人数较多,往往在40人左右。社团活动课上,教师在演示、辅导时,即使进行分组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三,我校微机室配置较低,很多软件运行不顺畅,经常在社团课上出现一些死机、假死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老师跟踪处理,影响了信息社团活动的顺利进行。单靠教师亲力亲为,往往处理不过来,容易窝工。这些问题成为信息社团老师亟待重点解决的问题。作者通过为期一学期对信息社团实行“双导制”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完善了信息社团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一、信息社团“双导制”的提出背景
信息社团“双导制”源于“导生制”。“导生制”产生于19世纪初的英国,原始的导生制模式是学生教学生,即教师选择一些年级较高且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师的助手充任“导生”,先向他们讲授教材内容,再令其转教其他学生。
该模式因由教师贝尔和兰卡斯特创制,故被称为“贝尔一兰卡斯特制”,也称“导生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普及国民教育而创立的“小先生制”,可说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导生制。何谓“小先生”?陶行知先生是这样说的:“生是生活。先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先生,后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小孩子先过了这种生活,又肯教导前辈和同辈的人去过同样的生活,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小先生了。”他又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
二、信息社团“双导制”教学模式阐述
针对我校信息社团成员每学期都有变化这种现象,我将导生制迁移并转化应用于我校信息社团活动中,创建了适合我校信息社团的“双导制”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学模式如下:(一)对微机社团成员按照年级和加入时间进行分组,保证每小组内既有新成员也有老成员,按小组排座次,保证课堂导生辅导方便。
(二)老师先对全体社团成员统一授课,这时年级较高、资历较深的社团成员接受起来较快,注意授课速度和难度要适中,要保证新成员能大致跟上。(三)让全体成员进行上机练习,老成员协助老师辅导新成员,既锻炼了老成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快速提高了新成员的动手操作了能力,还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达到了合作共赢的目的。(四)学习任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针对当堂课堂内容的知识竞赛,包括新对新、老对老、组对组等形式;或者通过以组为单位,展示评价作品。这样,不仅检验了当堂的社团学习效果,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今后双导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三、信息社团“双导制”教学模式案例——初识Photoshop
四、信息社团“双导制”教学模式总结
笔者通过一学年的信息社团“双导制”教学模式实践,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社团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互动,进行着知识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导生在课堂上不仅听教师授课,而且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观点,他们通过长期对其它学生的辅导,个个都能到达小老师的水平,而且越来越多的同学得到了提高,正努力成长为小导师。“双导制”教学模式使我校信息社团教学过程中学生亲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他们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