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画》跨学科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 张秀菊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跨学科特色课程的开发,以秸秆画作为切入点,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将美术、科学、劳动、综合实践等多学科知识融入秸秆画课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培养其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本文通过分析秸秆画的艺术特点、教学现状,提出具体的课程开发策略与实施方法,旨在为小学特色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跨学科;秸秆画;特色课程

引言

秸秆画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源于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已有千年历史。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小学特色课程开发的宝贵资源。

一、秸秆画的艺术特点与教学现状

(一)秸秆画的艺术特点

秸秆画,又称麦秆画、麦草画,是一种利用麦秆作为原材料进行创作的剪贴艺术。麦秆画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浸泡、清洗、剖开、抛光、粘贴、裁剪、烙烫等,最终通过制作者的巧手变成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秸秆画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立体感强,被誉为“中华一绝、民间瑰宝”。

秸秆画的制作需要制作者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制作过程中,制作者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制作技艺,还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

(二)秸秆画的教学现状

尽管秸秆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在小学课堂中的实施现状却并不乐观。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专业素养不足:多数美术教师对秸秆画的专业技能了解不足,无法深入讲解和示范,导致学生无法完全领会秸秆画的精髓。

课程时空保障不定:由于每周有限的美术课程时间,无法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的秸秆画进行完美诠释。同时,不同学校对秸秆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也影响了课程的实施效果。

材料获取困难:虽然麦秆在农村资源丰富,但学生获取材料的渠道有限,且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财力物力支持,导致课程材料无法保障。

二、小学跨学科特色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跨学科教学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相互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小学阶段实施跨学科教学,具有以下必要性: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跨学科教学能够打破学科壁垒,使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其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跨学科教学能够丰富课程内容,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

三、秸秆画跨学科特色课程的开发策略

(一)课程目标设定

秸秆画跨学科特色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设定为:

1.使学生了解秸秆画的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掌握秸秆画的基本制作技能。

2.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综合运用美术、科学、历史等多学科知识,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课程内容设计

秸秆画跨学科特色课程的课程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秸秆画的历史与文化:介绍秸秆画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秸秆画的制作工艺:详细讲解秸秆画的制作流程和技巧,包括材料准备、浸泡清洗、剖开抛光、粘贴裁剪、烙烫作画等步骤。

跨学科知识融合:将美术、科学、历史等多学科知识融入秸秆画课程,如通过科学课程了解麦秆的生长和特性,通过历史课程了解秸秆画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

实践操作与创作:组织学生进行秸秆画的实践操作和创作,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课程实施方法

秸秆画跨学科特色课程的实施方法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情境导入:通过创设真实或虚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等方式,共同完成秸秆画的制作任务。

示范讲解:教师进行示范讲解,展示秸秆画的制作流程和技巧,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尝试制作秸秆画,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展示评价: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和心得体会,同时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

(四)课程评价与反馈

秸秆画跨学科特色课程的评价与反馈应包括以下方面: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成果性评价:对学生的秸秆画作品进行评价,关注作品的创意、制作技艺和艺术效果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评分和评语。

自我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自己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教师反馈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品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不足并提升能力。

四、秸秆画跨学科特色课程的实施案例

(一)案例背景

肥城市汶阳镇中心小学位于农村地区,学校周边麦秆资源丰富。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校决定开发秸秆画跨学科特色课程,将美术、科学、劳动、综合实践等多学科知识融入其中。

(二)案例实施

课程准备:教师收集相关教学资料,包括秸秆画的历史文化背景、制作工艺等;同时,组织学生收集麦秆等制作材料。

课程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秸秆画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了解秸秆画的制作流程和技巧;同时,通过科学课程了解麦秆的生长和特性,通过历史课程了解秸秆画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

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尝试制作秸秆画。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想象力,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

展示评价: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和心得体会;同时,通过投票等方式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给予奖励。

(三)案例效果

通过秸秆画跨学科特色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以下效果:

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学生掌握了秸秆画的基本制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秸秆画的创作任务;同时,通过欣赏和评价优秀作品,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实践操作,综合运用了美术、科学、历史等多学科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学生通过了解秸秆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同时,通过创作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五、结论与展望

秸秆画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将美术、科学、劳动、综合实践等多学科知识融入秸秆画课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还能培养其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秸秆画跨学科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同时,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与合作,推广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和经验做法,为小学特色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