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用”结合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柳强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算”与“用”的结合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算”“用”结合的教学策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计算与应用的有效融合,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教学策略

引言

数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其核心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接触数学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计算能力和计算基础的关键阶段。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往往重“算”轻“用”,导致学生只会计算不会应用,创造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低。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实施和深化的背景下,“算”“用”结合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算”“用”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算”“用”结合的能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立足教材,创设出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者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扑克牌游戏,让学生通过抽取扑克牌并进行除法运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算”“用”结合。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乐趣,还能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为什么要进行计算,并如何运用计算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二)在实践教学中增强学生“算”“用”结合的体验

数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有许多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些动手实践和操作的机会,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和感悟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格尺和米尺,自己动手量一量课桌、书本的长度和宽度,以及自己的身高和步长等。通过亲自测量和计算,学生不仅能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能增强“算”“用”结合的体验,提高应用能力。

二、“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实践效果

(一)提升学生数学运算能力与应用能力

通过实施“算”“用”结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还能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购物、旅游等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预算和计算,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和效率。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算”“用”结合的教学策略不仅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还注重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和实践操作活动,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算”“用”结合的教学策略使得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实用。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积极思考和发言,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三、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算”“用”结合的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实践教学和趣味教学游戏等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与应用能力、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算”“用”结合的教学策略,以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积极参与到这一研究中来,共同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