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错”为“措” 成长自来

作者: 方素仙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会到通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学生,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而且是必然现象。我们都知道: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更珍贵的再生成和再加工的因子,最好的手段是“学会试错”。平时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当学生犯错时,要宽容对待,有效利用,积极引导,让思维在错误与正确之间进行激烈交锋,碰撞出璀璨的思想火花。接下来,结合平时的教学,梳理几个案例,表达一些想法。

一、 诱“错”——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堂不是平面的,静止的,而是立体的,流动的,可变的,是师生互动生成的鲜活的课堂学习场景,是一个不断再生成、再加工、再深入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基于知识本位,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教师专业的眼光引导孩子思考、碰撞、批判、质疑、反思。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亮点”,是教学“活资源”。为了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增加印象,我们可以巧设一些“陷阱”,让学生陷入其中,经过循循善诱,学生经历百般周折,豁然开朗的那种感觉,必是难忘。

课堂上,老师给出一个“陷阱资源”供孩子们探讨。小学低段的孩子思维出于直观模型阶段,一看到“8”和“10”这两个数,立马相乘。这时,老师没有立即否定“这时不对的”,也没有直接把正确结果“70”告诉孩子,而是引导孩子:“根据现实生活情境,你们再读一读题,再深入想一想。”老师这么引导,当时孩子们已经意识到这个答案是不妥的,激发孩子探究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己意识到问题,自己想明白其中的道理,纠正了错误,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似是而非、学生不易察觉的问题,如果教师立马告诉正确的做法,那就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更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如对这些错误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势利导,多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 容“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教师要站在科学的视角审视学生的错误,要宽容对待、理性看待,宽容而不纵容,顺应学情,延时判断,真正使错误变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积极把错误的“负面导向”转化为“正面导向”。当学生对很容易的问题也不会时,教师千万不要自以为“这么容易的题目都不会?”不要急于批评、不要轻易否定。要从另一角度来肯定:虽然孩子对知识性的认识有偏差,但孩子积极参与、勇于发言、分享的状态很棒。先调动、保持孩子的这种良好的投入状态,这是孩子毫无顾忌把心里真实想法表达出来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能经常遇到与上面这个教学中的实例相类似的情况,但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以此为契机,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牢固树立起“错误是资源”的意识,抓住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巧用“错误”,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

三、 用“错”——为有源头活水来

利用错误,反思数学教学错误,有的错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教学资源。常常听到同行们这样说:“没有错误的课堂是失败的”,也听经常赛课的老师说:“学生出错之时,就是老师出彩之时”。看来,错误的确是很珍贵的课程资源,让动态生成的“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让其闪现创新的火花,发挥应有的价值,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错误是一朵美丽的浪花”,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类美丽的浪花, 把它们当做宝贵的课程资源,在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真诚、不露痕迹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让每一位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 思“错”——柳暗花明又一村

错误,已经成为小学阶段一个最敏感、最常用的词。平时当孩子做错题时,身边的家长,很多都说:“这些题,我孩子都会的,就是粗心呢!”那语气明明是为孩子解脱,告诉大家,我孩子不是不会,只是粗心而已。出错,找到根源了吗?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一是熟练度不够,特别是计算,计算其实都懂,但为什么做错?二是基本概念不清楚;三是方法没掌握;四是专注度不够;五是不良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积极分析“错因”,倾听“错音”。

数与代数领域中的计算,一年级10以内、20以内,二年级100以内,以及开始接触简单的乘除法,如果前面的基础没打好,特别是2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的正确率、速度没提上去,那么到三年级三位数、两位数的加减法、乘法就是比较糟糕。越到后面知识点越多,再加上题目综合性强了,如果前面的基础没打好、知识点没透,学到后面差距越大。

我们来看看以上两张命题图片。以上题目,学生“自认为”会做的,因为平时好像做对过,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本质是什么?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可以有哪些变化?并未深究。所以在考试这样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地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浅显的、或者疏漏的、或者错误的。

图片中的题目出错,老师在分析卷子时,归因为:知识学习较为死板,遇到灵活的题目就不能灵活变通。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再往更深的思考:数学“学过”,并不等于“学会”,更不等于融会贯通;课堂上的“懂了”,并不等于“透了”。

掌握数学知识的程度和其他学科还是不一样,数学“精、通、透”,而语文“广、博”。“透了”才能举一反三,才能融会贯通,而“知识点的透”又需要一定量的积累。为什么说“数学的题海”,同样的知识点可以出在不同的题型、不同的情境,很多时候都需要“变通”的。

平时的事实告诉我们,最好的学习是在错误中学习,教师要慧眼识真金,要将重点放在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倾听错误的声音。平时课堂教学中,从六个层次进行:是怎样做出来的--解题方法; 二是为什么这样做--解题原理;三是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解题思路;四是有无其它方法--解题途径;五是哪种方法更好--求异思维;六是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思维发散。引导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