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的表现、原因和辅导方法

作者: 梁胡娣

学生厌学是指学生在学习上因学习方法不当或者学生者心智水平跟不上而产生学习困难或学习障碍或产生学习倦怠情绪,进而对学习缺乏或失去信心,甚至出现恐惧排斥心理或生理表现。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辅导,随着学习者年龄增长,表现更趋严重,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前途以及态度价值取向和心理健康。

一、厌学主要表现

1.在学校表现

随着学生的学龄逐渐的增长以及知识的增加难度的增加,部分学生慢慢出现了阶梯性掉队,学科学习慢慢出现脱节,知识断层,学习上不断出现新的困难,新的挑战。 厌学学生往往伴随身体心理例如出现某些疾病,还有家庭教育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学校教学的影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学学生学习脱节,知识衔接不起,学习的信心受到打击。这些学生对学习会产生畏难情绪,逐渐放弃学习,把自己孤立起来,甚至出对抗情绪。从潜意识里排挤学习,继而思维上形成一种惰性定势的习惯,潜意识里就默认自己没有学习的能力,采取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再显浅的学习内容,再容易的挑战,都采取消极态度。

2.在家庭的表现。

在家里不愿意做作业,经常撒谎告诉家长,作业已经在学校完成,没有带回家。家长问起在学校的表现的时候总是敷衍应付说“不错”,“还行”之类话语。在家做作业的时候出现发呆,走神心不在焉,多动,不聚焦在学习上。甚至有部分学生出情绪波动,变幻无常,亲子关系紧张。

3.在社会上的表现。

由于在学习上厌学,成绩不理想,信心不足,在学校、家庭缺少存在感,为了表现自己,找回信心,必然会在其他方面找出替代,例如沉迷于网络游戏,通过自己的装备等级来显示自己的地位。也有部分学生参与骑机动车摩托车等等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存在感。也有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衣服鞋眼镜等等方面通过 购买品牌高价来炫耀自己。但遇到别人谈及他学习成绩的时候,这些学生会采取一种回避或者偏激的嫉妒的方法 回应.当然健康积极的一面,例如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厌学,但在体育方面也非常的积极。

二、产生厌学的原因

1.身体上生理心理方面的一些疾病问题。

从教这么多年,我遇见过不少有生理上出现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成绩都不好,学习态度都比较消极,出现厌学的表现。这些同学,平时的注意力大多都聚焦在自己的缺点上,比较在乎别人的评论看法。有时候会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跟其他同学交流合作,不主动请问老师,性格孤僻更有严重者会出现抑郁症。

2.家庭的原因。

(1)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工作环境的不断的轮换,走南闯北。为了养家糊口,跟随家长谋生,不断的转换学校,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由于小孩难以适应环境的转变,课时时常落下又得不到及时的辅导,逐渐,学习上出现脱节,断层问题,学生日趋无助,逐渐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产生了了厌学的情绪。甚至有部分学生辍学在社会上游离闯荡。

(2)迫于升学焦虑,家长期待过高,超出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大大超出有限的能力。部分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学习上,要求过于严格,层层加码,特别专横型类型的家长,他们往往违背小孩的学习兴趣意愿,例如过多课外培训补课,超前学习等等,剥夺学生休息的时间,牺牲了学生大量的运动娱乐时间,被动式的、压迫式、的应付式的学习,苦行僧式的疲劳枯燥学习,导致小孩产生严重厌倦情绪。

3.学校教育方面原因

(1)单一的评价制度,以文化课成绩论英雄,学校为了追求片面的升学率,学校之间的恶性循环题海战术,通过反复练!练反复!大量重复性的学习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活动时间,导致学习时间过长, 学生产生理心理厌倦疲劳。这也是导致目前中小学生近视率过高的主要原因。这类型的学校都以城乡结合部类型学校居多。

(2)过重的作业负担,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由于不合理的评价制度,部分中小学生作业时间到晚上11点,甚至凌晨,睡眠严重不足,经常处于困顿状态,白天课堂效率低下,精神反应迟钝。越是低效能的学习,越是更多的作业来弥补,就变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学生的学习就是为了忙碌而忙碌。

(3)教学模式单一,学校课堂授课采取整齐划一的教学,缺乏因材施教,相当一部分慢学习学生吃不消,赶不上课堂进度沦为配角,很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枯燥重复的教学内容,单一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参与课堂的体验,教师没有走进学生群体,产生隔阂,缺乏体验交流的乐趣。

二、厌学的辅导方法。

1、专业治疗和学校人文关怀帮扶

接受专业医疗机构,规范治疗,例如出现多动症的小孩就应该有专业的心理医疗医院,学校提供更多人文关怀,在生活行动上提供更多方便,如学校健全校医室的功能,增加设备为特殊群体学生提供方便,协助构建师生之间和诣的人际关系,学生之间和诣的人际关系,通过一些团建的活动,主动创造条件让这些学生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让教师学生目光焦点更多聚焦在这些学生闪光地方,也让这些学生群体重拾自信心把精神更多转移在自己优点上。

2.家庭辅导,家庭帮扶,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加强对家长培训,社会政府教育部门或慈善机构,开设亲子课程,让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社工义工参与到青少年的培育过程,通过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培训班形式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组织亲子活动,协助家长构建和谐家庭氛围。

3.学校辅导,学校规范办学。

学校开展多姿多彩的课后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做中学,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包括学案、作业分层设计实施生本教学。组建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提高教师教学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学校变成学习乐园,让学生留恋校园生活。

3.社会辅导,软硬件设施投入,形成社会学习氛围形成。

建设更多青少年教育基地,例如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图书馆、天文馆科技馆,让青少年在课余时间、假期时间参观学习、实践观摩,切实增强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激发学生兴趣,形成良好学习氛围,思想上做到启蒙导学,培养更多学生向学乐学。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成立青少年辅导中心,开展心理热线,学校配备专业心理老师,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