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真写作

作者: 戴贵云

秋天是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季节,走在路上,站在窗前,无不感受到秋意的盎然,无论如何是要让学生写一写秋的。

自认为无须再作太多的点拨,秋天早已真实的、一览无遗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于是课堂上三言两语简单的引导提示了一下,自以为精妙的言辞稍做铺垫了一下,便让学生开始写作了。

交上来的作文却大大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词句还算优美,乍一看,学生字里行间似乎都陶醉在秋的美景中。可细细一读,味道似乎有点不对。“黄灿灿的玉米到处都是,火红火红的高粱铺满田野,雪白雪白的棉花饱满圆润------”给我于一种时空倒错的感觉,莫非大家都去了北方。为赋新词,胡乱的编造,给了自以为是的我以当头一棒。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教训是深刻的,补救也是必然的。可问题也不是很容易解决的,若是简单的发回重写,恐怕效果仍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很明显,繁重的功课和作业使大家缺少对生活观察的时间和机会,也缺失了一种感受自然和社会的激情。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涌上心头:到大自然中,去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写一篇真正的文章。

那个星期三的下午有我的语文课,于是给自己壮了壮胆子,带领同学们悄悄的溜出了校门,来到了附近的田野。孩子们在田野里都玩开了,有翻起了跟斗,有拣起了稻穗,更有甚者,捉到了一只蚱蜢。玩的那叫高兴,全然忘了这是语文课,更想不起此行的目的了。

待学生们玩过一阵,我让他们静静的坐在田埂上,感受秋日的阳光,聆听秋虫的鸣叫,眺望丰收的田野。学生们都安静下来了,真正的用心去体会和感受。

之后每个同学都认认真真的重写了一篇, 各放光彩,景色纷呈。基本上都算是成功之作。

只是这样的机会也只能是仅只一次、下不再有而已。或许算得上是一个小小的创意,也是我教学中不多的灵感。只能寄希望于以后,去探索教学中的艺术,去大胆的实践,但愿会有越来越多的收获。

教学中往往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自以为丰富成功的教学经验常常在新的教学过程中遭遇失败的尴尬。按着原先的老路去走,常常会跌一个很大的跟斗。有许多时候,会百思不得其解,有许多时候,会陷于深深的苦恼中。上面的这一案例,无疑很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教育单凭经验,按着固有的思路和模式去开展教学,失败在所难免。

关于作文教学,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是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说------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但学生在这次的作文中,无疑违背了“求诚”的原则,学生的作文都已变成了与自己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至于创意更是谈不上。

然而究竟是谁造成了这种尴尬的局面,是学生真的对写作已到了毫无兴趣的地步?是学生真的就不想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当然不是。这一切,当然得从教师自己身上找原因。缺乏对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写作目的和方法的引导,缺乏让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机会。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学生当然也就写不出真实的文章来。东拉西扯,东拼西凑,学生写出无血无肉、洋相百出的文章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新课程的语文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正是基于对新课程理念的这一认识,我在这次的作文教学中即使的反思和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舞台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情动于中”从而“形于言”。

有了这次的作文教学探索和实践,才真正重新认识和体会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作文的精辟论述。观察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观察作文能够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这三者是科学的作文教学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