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思辨性表达“教学路径的建构

作者: 何家欢

一.核心素养下的“思辨性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新课标的学习任务群之一,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有关思辨性表达素养的培养方面,小学低段要求学生“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等。小学中段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交流讨论”等。小学高段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地判断“等。

二.“思辨性表达”教学路径

1.保护好奇心

在学生初入小学语文课堂,新课标就有明确的任务指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作为一线教学的老师,我们的使命是如何保护这份珍贵的好奇心,让它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成为学生重要的基石。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例如可以多增加一些“怎么样”、“为什么”类型的问题,多将回答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你觉得“、”如果怎么样,会怎么样“。

2. 树立问题意识

“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交流讨论,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是小学低段对学生提出的语文素养要求。

课前做好预习能帮助快速进入课堂学习,并在教材所创设的情景中思考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问题的提出,并且创设问题情景。课后,除了巩固复习课内基础的题目外,多给学生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问题意识贯穿学生的学习始终。

3. 养成阅读和记录习惯

阅读是思辨的基础,只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判断、观点,并参与讨论,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多读书。例如可以给学生推荐好书、制定班级阅读计划、定期开展班级读书活动。又如,教师在进行神话故事单元教学活动时,可尝试引导学生对神话故事这一文学题材进行初步了解,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否进行过类似文学题材的作品阅读。抓住课堂对话交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 思维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可以将思维过程以图形化形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提高效率,促进学生地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可视化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可通过思维地图对所学内容进行综合整理,构建完整的思维框架,将零散知识整合起来,形成思维结构。

5. 文本映照人生

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会受到前一位学生回答内容的影响。这是因为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也是因为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模仿行为导致的。知识除了来源于课堂,也来源于生活,语文学习中重要的情感体验更多是人生经验的累积。实现知识的内化一定要经过自我建构,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尤为重要。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一定是结合了自身经历,是符合自身发展特殊性的、有选择的判断。教师应帮助学生完成对其观点的理性论证,并进行有效评价,从而完成对文本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价值得到了体现,思辨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实现了从个体到文本再到个体的过程,达到了反观人生的目的。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