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马宇飞项目化教学在劳动课程中以项目为核心,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为劳动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持。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更能促进学生大脑的发展,实现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有机整合,更有利于培养出真正懂得劳动、热爱劳动、擅长劳动的新时代人才。
为了在小学劳动课程中高效实施项目教学,并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探索。
一、以任务群为基石,构建全面发展的劳动课程体系
劳动课程以基础的劳动实践项目为坚实基石,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为核心目标。课程设计紧密围绕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核心领域展开,以精心设计的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根据学生所处的学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形成一套逐步进阶、层层深入的学习路径。
在低年级阶段,我们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础劳动技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我们将逐渐增加任务的复杂性和挑战性,着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确保每个学段的学生都能在劳动课程中有所收获,各有侧重,各有所长。
为了深入推进劳动课程的实施,我们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资源,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各种劳动实践基地,整合了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多元选择、相互合作、联系生活,以“清洁”和“整理”为核心内容,设计了一个名为“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任务群。
二、以真实情境为导航,打造沉浸式劳动学习之旅
在项目化学习和真实情境的驱动下,学生能够在创造性劳动中展现自我,开发智力,激发内在潜能,并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消除学生对劳动实践的抗拒和抵触心理,还能让他们在劳动中体验到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培养出积极的劳动态度和深厚的劳动情感,使他们真正享受劳动、热爱劳动。
此外,劳动项目活动还是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绝佳平台。学生们将学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自主解决劳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意识,也锻炼了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共同完成劳动任务,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以发展性为核心,多元评价助力学生终身成长
一个层次分明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劳动学习状态至关重要。通过这一体系,教师能够迅速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据此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模式,从而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这一体系中,诊断性评价能够精准定位学生的初始能力和学习需求,为教师提供学生对劳动技能掌握程度的准确信息。总结性评价是对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综合评价,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重要参考。而形成性评价,则是教师应根据学生每阶段的表现为之打分,提高教学评价的合理性。
除了这些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也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手段。自我评价鼓励学生深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而小组互评作为一种富有成效的评价方式,不仅在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积极的监督机制,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一种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劳动教学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在小学劳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育智慧,通过项目化学习,为学生打造真实的劳动情境,丰富劳动教育资源。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亲身体验、亲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展现出劳动课程的独特育人魅力。